侯宝林的相声,说到京剧《阳平关》里的曹操,在唱一句“偶遇高阜且登眺”后,走向舞台后区摆放的道具:一把椅子紧靠一张桌子。这时它已经不是桌椅,而是一座山峰。只见扮演曹操的演员,迈着摇曳的台步,摆动着蟒袍的后襟,风吹杨柳般一步一步登上高、低的山峰(椅子和桌子),不料,却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突然从桌子上滑了下来——原来是踩着了“检场的”(舞台工作人员)放在桌子上一块烤白薯……
在京剧中,桌椅等普通器物,一到了舞台上,就像有了魔法,在演员的精彩表演或唱词、念白的提示下,变成了另外的一些东西,而京剧观众也普遍认可。它和话剧、歌舞剧,今之影视剧截然不同,它的一切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重在写意。
京剧舞台上使用的道具,都经过艺术加工,变形、夸张、美化而成。有虚实结合的道具,以少带多、灵活运用,也有不可替代的实物,还有为渲染出不同环境而特设的道具等等,京剧后台统称这些道具为“砌末”。
小小“砌末”,可大有门道。
虚实结合的道具
简单道具展示复杂场景
马鞭是京剧舞台上极常见的一种道具。一种由藤条和丝缨制成的道具,有三绺丝缨的,这是给没有武艺的人士专用的,五绺丝缨则是供给有武技之人专用的。通过演员不同执马鞭的方式,可代表骑马、牵马等意思。不同颜色的马鞭也能代表不同颜色的马匹。我们的前辈是非常智慧的,小小的舞台,当然不能真马上台,有了马鞭的替代品,舞台上便可以装得下驰骋纵横的万马千骑,而且发明了一系列的惊险悦目的舞蹈——趟马。几乎所有的关羽戏都有这个优美而形象的程式动作,当关羽高喝一声:“与爷抬刀备马!”马童便手执一红色五绺马鞭上场,代表拉来了赤兔马,然后关二爷接过马鞭,抬腿转身上马。接着便和马童互相配合,做出许多高矮纵跳的舞蹈动作,比如马童的高空跟头过人、关羽的勒马亮相等等,接着关羽一个大“圆场”,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疾驰下场,代表了关羽纵马奔驰而去,美极了也威风极了。此外还有许多武生的趟马也非常有特色。如《洗浮山》、《秦琼观阵》,武生挥舞马鞭,形象地显示出骏马奔驰和艰难前行的境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脍炙人口的“打虎上山”一折,成功地化用了趟马的程式,舞动着简化的马鞭,催促着烈马前行,不但运用了传统程式,还吸收了“大跳”、“蹦子”等舞蹈动作,让观众眼前出现了骏马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的场面,比真马奔跑还要好看,还要形象。
舞台上的船桨,比生活中实际的船桨要小一些。尤其是旦角用的船桨,更美化更夸张,不但绘有彩图,而且还装饰有绸缎制成的大花。比如《打渔杀家》里,萧恩和女儿萧桂英在“白浪滔滔”的江上行船,两条船桨一前一后,一上一下,节奏相同,快慢一致,宛如一条小舟,一个划桨一个摇橹,然后父亲撒网打鱼,女儿稳稳掌舵,尽管前面没有水、没有船,但观众的眼里有水、有船,难怪幕内萧恩一声吆喝:“开船了——”摇着桨出来的萧恩父女便赢得满场的掌声,他们完全看明白了,这就是京剧艺术的魅力。
车旗是一块黄色布质方形旗,当中绘有车轮形状图案,两旗中间穿短竿,两旗为一组,用来代表车辆。车夫在后,手扶旗杆做推车状,登车的角色手扶车旗,做坐车状,这个道具不追求形似,但要求推车的和坐车的都要有很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和谐一致。例如京剧《回荆州》,舞台上的刘备和赵云是乘马,孙尚香是坐车,他们是要急回荆州去。三个人和车夫要走一个很有名的程式动作、又名“编辫子”的“三插花”,几个人要快速地交叉急走几个大圆场。如果后面推车的女车夫和前面车中的孙尚香,步伐的尺寸、速度、节奏稍有不一致,车夫就会踩到孙尚香的脚上,就会出大事故,所以两个人脚步的快慢必须完全一致,技术性要求很强。武戏《挑华车》(一名《挑滑车》)中,宋将高宠挑滑车时,金兵站在高山(以桌子代)上,以两个车旗代替滑车,被高宠大枪挑上,金兵扔车旗,并从高山上“台漫”(侧空翻)翻下,说明车毁人逃。这类道具写意性强,使用技巧性高,有助于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装饰性道具
锦绣幕布展现大师风采
京剧舞台上,装饰性的道具有守旧、门帘、桌围、椅帔,还有各种旗帜。
守旧就是过去老戏园子舞台上最后悬挂的底幕。一幅缎制有绣活儿的大幕遮挡住观众的视线,成为前后台的分水岭。老戏园子舞台的最后是一道木板墙,左右挖两个洞,缎制的底幕挂上去,开洞处左右各开一个门框,上面有两副门帘,左边绣“出将”,右边绣“入相”,作为演员的上下场门。大的京剧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制守旧,如梅兰芳大师的缎制,中间绣有两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四周有许多飞翔的喜鹊。这是梅大师亲手所绘,放大后再绣上去的。如今已成一件文物,非常珍贵。当年马连良先生演戏的守旧,米黄色缎制,中间绣棕色梁武帝祠车、马、人图案,古色古香,非同一般。
桌围椅帔是成套的,也是缎制绣花。它们的颜色和图案不同,用于烘托渲染环境。如黄色的必然用于皇宫、红色用于官宦人家、粉色用于未出阁小姐的闺房、而贫寒人家则是蓝色的、灵堂则用白色加蓝边的。
舞台上的旗帜则多种多样:有正方形的帅字旗,长方形的三军司令旗,三角形的纛(dào)旗。还有一种旗帜也有写意作用,如红色方旗上绘火焰,即表示为火;白色方形或长方形的旗帜上绘绿色水纹,即表示为水等。这些旗帜往往是和精彩的表演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白蛇传》中“水斗”一折,青、白蛇手下的水卒,抖动手中的方形水旗,不仅表示波浪汹涌的江水,而且又当作武器,和法海请来的神将激烈开打。最后,一个神将还要展开一面大水旗,众水卒、众神将在这个抖动的大旗上面翻跟头,走旋子,形象地凸显出滚滚浪涛中双方激战的画面。
无可替代的道具
一桌一椅大有乾坤
京剧舞台上不能替代的道具,有文房四宝、书信、签筒、状纸、折扇、令箭、烟袋、灯笼、扫帚、挑子、花篮、烛台、銮驾、刑枷、喜神(布娃娃)、刀枪、剑、戟、各种冷兵器等等。这类道具就是生活中实物的仿制品,当然也根据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过夸张与美化。有的实物道具要放大,有的却要缩小。比如《八蜡庙》中的费德功、《除三害》中的周处,他们使用的都是大号的扇子,而且在扇子上还有许多精湛的表演,展现了他们桀骜不驯的性格。
用途最多、指代性也强的是“大道具”——桌和椅。它们不但可以代表许多假定的东西,渲染出环境,而且桌椅的摆放,还有许多学问。比如一桌一椅,椅子放在桌子后面,称为“大座”,桌上摆放出不同的道具,表示这里是朝堂、衙门、厅堂、书房、酒楼等;椅子放在桌子前面,称为“小座”,表示为皇宫内院、闺房、内室等。一桌两旁设两椅,表示主客两位,或在家中谈话,或在内室接待贵客;一个桌子旁设一椅,可指代山岗,除《阳平关》外,许多戏如《失街亭》马谡和王平分站桌椅上,也如是。如果仅仅是一个桌子,却可表示为绣楼、舟船、床榻,比如《三岔口》、《武松打店》,任堂惠、武松都是在检查完房子的安全以后,然后蹿上床榻(桌子)睡觉,再后和敌方从床上打到地下。而桌子如果斜放,则代表井、桥还有墙,根据剧情,如果要越墙而过,武生、武丑则要表演跟斗过墙,如《四杰村》。这椅子如果斜放,上面搭个旦角的白色腰裙,这就是织布机,《三娘教子》中使用。另外,还可做窑门、牢门,《武家坡》、《苏三起解》都要用这把单椅子做门。而两把椅子背对背,左右和上面绑上三根竹竿,穿上红色帐子,就是洞房的喜床,《凤还巢》洞房一场,舞台上就设这个喜床,小生穆居易还以为帐内是丑陋的程雪雁,无奈打开帐子,里面坐着的居然是貌美绝伦的程雪娥,于是皆大欢喜。
还有一些仿制动物形体的道具。如龙、虎、羊、犬等。演员们套上这种道具,通过一系列的舞蹈表演来诠释所出演的动物。如《武松打虎》的虎形、《赵氏孤儿》中的犬形等。
京剧的道具丰富多彩,限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但所有道具的假定性、写意性、以少胜多之特点,都与京剧的审美密不可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