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历史的故事在这里延续

  • 2020-04-17 10:35:58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北京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发生在这里的事情,生活在这里的历史人物,在数百年间影响着历史进程。如今,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仍然影响是人们的生活。读懂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你可以在课本上学习、阅读有关著作,也可以走进那些座落京城的名人故居,这些充满故事的宅邸、院落,将让你收获另一番风景。

恭王府

说起北京的名人故居,恭王府是最具代表性、最值得参观的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一处宅院。

恭王府作为现存清代规模最大的亲王府邸,内部建筑由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是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瑰丽代表。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灵巧的厢房,无不体现着独特的魅力。

格局方正对称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畔,基地三面环水,在风水学上呈“金城环抱”之势,有“藏风纳气”之意,属大吉的地形。此外,恭王府的府邸和花园前后两部分宽窄不一,前窄后宽,取风水学上的“纳贵聚福”之意。

恭王府的整体建筑分为“三路五纵”,“三路”是指府邸的整体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五纵”是指王府纵向共有五进院落,暗合风水五行。因此,恭王府“三路五纵”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四合院式建筑在风水学中的三元思想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念。

空间尊卑有序

整座府邸由严格的中轴线贯穿,大殿殿顶使用绿琉璃筒子瓦和吻兽,是亲王身份的体现。恭王府谨遵清代的等级观念,从建筑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设计,处处都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

以府中重点建筑锡晋斋和多福轩为例。首先,王府各所均以四合院布局,三路院落以东西夹道相连,锡晋斋南侧为七间卷棚屋顶,北侧连歇山式五间抱厦,这种屋顶结构集成延续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同时,锡晋斋采取内檐楠木仿宁寿宫上下仙楼内饰,随多有僭建,但是其结构堪称恭王府中最为独特,最能体现阶级地位的建筑。

多福轩也是完整四合院,院南面是五开间的二宫门,北面为带有月台坐北朝南的正殿及耳房,东西两边为厢房和耳房。其中正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屋顶为硬山卷棚顶,上覆灰色筒瓦,垂脊带兽;殿前月台方砖墁地,东、南、西方向各有石台阶一处。其考究的布局及奢华的细节,无一处不体现出府主的生活及社会地位。

恭王府历代府主身份高贵,因而整座宅院的建制属于“王府”的规格,但每一代府主对王府建筑都有着不同的使用和新的修葺。和珅时期,位于恭王府西路的锡晋斋是和珅奢靡生活的核心区域;庆王永璘时期,东路多福轩为其居所;恭王府时期,恭亲王奕䜣重修府邸,开启了恭王府建筑的鼎盛时期,这个期间,不仅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恭王府花园,还将东路乐道堂改为生活起居之所,而多福轩成为了恭亲王的接待场所。

一座恭王府,将北京四合院瑰丽旖旎的建筑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幢幢正房、厢房、垂花门、月亮门、后罩楼等雅致华美的建筑,将王府空间分割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把博大精深的四合院文化铺展在中华土地上,让华夏文明流光溢彩。

电话:010-8328814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交通:乘坐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下车

宋庆龄故居

北京宋庆龄故居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46号。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故居原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1962年,周恩来下令将花园修整一新,并在原有建筑的西侧,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成为宋庆龄在北京的居所。从1963年起,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央决定把此处住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对外开放。

北京宋庆龄故居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别墅的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故居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庭院里前厅有“濠梁乐趣”,后堂有“畅襟斋”,侧厅有“听鹂轩”,东厢有“观花窒”,西厢与新建的主楼相接,抄手曲廊把它们与隔湖相对的“南楼”连接,两侧假山上有“听雨屋”和“箑亭”。

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

馆内常设“宋庆龄生平展”和“宋庆龄生活原状陈列”,展示宋庆龄生活、工作的环境。现有文物主要有宋庆龄的手迹、照片等文献资料和个人藏品。

电话:010-8401952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46号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北院北房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卧室和堂屋。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厅,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华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和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的卧室。

李大钊故居中的两件原状陈列的文物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为后人全面了解李大钊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第一件是堂屋北墙八仙桌上悬挂在玻璃镜框里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是李大钊亲笔题写的,字迹遒劲有力。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诗,便在此句基础上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动。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副对联,曾经多次书写。当他听说好友章士钊欲投靠北洋政府的时候,再次书写这副对联送给章士钊的夫人吴弱男。这副对联也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李大钊身兼四所大学教授,月薪240多块大洋,却自带大饼、干粮当主食,工资几乎全部资助了革命事业。这种心怀天下、有道义、有担当的大公无私精神,特别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另一件文物是李大钊陪伴大女儿李星华玩耍的军棋,它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慈爱。李星华的卧室面积约22.5平方米,她9岁至13岁在此居住,期间她在北京孔德小学读书。李大钊有六个子女,其中最疼爱星华,总叫她星儿。李大钊平时回家,总是先抱起孩子亲一亲,连眼镜也顾不上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大钊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他们下军棋,做文明游戏,背古诗,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作为父亲,李大钊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孩子们成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革命者。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他特别地给孩子们认真地读它,讲解这本书的价值。

电话:010-66089208

地址: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交通:地铁1号线(2号线)复兴门站下车

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

鲁迅生平陈列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的名家名作,以及吴冠中、李可染、蒋兆和等一批绘画大家的作品。

在鲁迅生平陈列馆的西边,便是鲁迅故居,这也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

这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堂屋的后面,有一间接出的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个房间是鲁迅亲自设计改建的。

鲁迅在这所小房间里,写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三本书。“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著名句式就是在眼前这张书桌上写下的。

来鲁迅博物馆,除了了解这些历史文献和故事以外,还有很多好玩、好逛的。比如:可以说是全北京收集鲁迅相关书目最全的书店、有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和茶馆。

从鲁迅博物馆出来,还有一条“一径通幽凉夏至”的林荫道,有空就去看看吧。

电话:010-5087267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交通: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下车

老舍纪念馆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在1949年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和夫人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丹柿小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而柿子树寓意 “事事如意”。现在这里也是老舍纪念馆。

“丹柿小院”是一座方正的小四合院,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16年。作为北京人来说,住进四合院是一种享受。小院的三间北房被布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这里接待了周总理、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简约的陈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生活状态。客厅的东面是胡絜青的画室与卧房,墙上则挂满老舍夫人丹青作品,颇得老师齐白石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连卧室,一张书桌面对院子,上面放置着收音机、蘸水笔。日历永远停在了1966年8月23日,这是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清晨,老舍先生都会按时在院子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奋笔疾书几千字。《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下的。书桌后面的书柜,是西洋式结构,也是留过学的老舍先生自己设计的样式。卧室里床上摆着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有养花、养鱼的爱好之外,也喜欢摆弄扑克。

院内还有两间房屋被布置成老舍先生的生平陈列室,这里按照年代展示着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还有珍贵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这是当年老舍先生为欧美人编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并亲自进行了朗读配音,十分有意思。小屏幕有一套动画片,是以先生的猫——球儿为主人公视角,记述了老舍的《猫》、《北京的春节》等几篇散文。来参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

斯人已逝,但在这个小院子里,处处留下了老舍生活的印记:创作、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字、种树,过年……将情趣融入生活,展示了一个住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如今,人们没有忘记他,同时也分享着他留下来的美好。

电话:010-65599218

地址: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

交通: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A口步行800米

徐悲鸿纪念馆

历经9年改扩建的徐悲鸿纪念馆于2019年9月17日免费开放,《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国宝级文物领衔的约120件书画精品亮相。该馆馆藏也首次住进了恒湿恒温的现代化库房。

此轮改扩建,徐悲鸿纪念馆的建筑面积从原本的3250平方米一口气儿增长了3倍多。总建筑面积10885平方米的新馆内,各种设施齐备。“分区”成为关键词,贯穿文物库房和展厅。油画、轴画、图书资料、素描分别都有各自适宜的温湿度“单间”。展区则按楼层分区,一层主要展出徐悲鸿的生平资料、照片、故居复原室以及青年徐悲鸿从贫穷的家乡走向世界的履历介绍。二层和三层展厅展出徐悲鸿代表作。四层则作为临展厅。

如今,展厅里“国宝”云集。打头阵的是《八十七神仙卷》,目前展示的是复制品。这是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用重金从一名德国人手中赎回的。1942年,这件文物在日军空袭中被盗。后来,徐悲鸿在成都又遇到此画,并想尽办法花重金重新购回。1953年,徐悲鸿逝世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将这件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

创作于1941年的纸本水墨《奔马》悬挂在展柜中,它寄托了徐悲鸿对抗战胜利的期待。画面中,奔马腾空的一只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让观众仿佛感受到了飞驰的速度,听到了马蹄蹬踏的声音。创作于1940年的油画《愚公移山》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格局,人物顶天立地,传达着百折不挠、移山填海的伟大力量。这件作品是中国人物画空前的史诗作品。徐悲鸿创作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但他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徐悲鸿纪念馆这里不仅是一座名人纪念馆,更要打造一个集学术、研究、教育、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平台。该馆四层多功能厅建有一流信息化的会议系统,可以满足数字化会议、高清晰显示、数字扩声、同声传译、视音频资源传输等功能。

电话:010-62219899

地址: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积水潭桥南侧路西)

交通: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下车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又被称为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牌匾。郭沫若于1963年迁入,直到1978年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15年。

郭沫若是个爱花爱树,亲近自然的人。自从他成为这个院子的主人,最大的变化就是花木逐年增加。

院里最好的时节是春天的四、五月间和秋天的十月。春天,满院的色彩变换不停,百花争妍,各成气象:黄色的报春的连翘,粉红色的热热闹闹开满一树的西府海棠,猩红的铁杆海棠,雍容的牡丹、芍药,特别是满山满地的二月兰,年年自生自长,开起花来一片淡淡的紫色。这野花不光好看而且味道清香,每逢春天,它们是郭沫若一家顿顿不少的时令野菜。

秋天的色彩不在花而在于叶,全院十棵银杏在秋阳之下金光灿灿,浑如十只金色孔雀展开了它们华美的尾翼。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一种树。它们是中国特产,而且是古代孑遗生物中仅存的遗迹,郭沫若称之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或许这正是对历史有特殊癖好的诗人格外喜欢它的一个原因吧。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夏日里,繁密的叶片像绿色的羽扇为人们送来丝丝凉爽。它的叶子洁静美丽,却没有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花,甚至人们不曾观察得到它们含苞、授粉的过程。春去秋至,雌性的枝株便无声地送来簇簇滚圆的白果,然后和雄性的伴侣一起把绿色的树冠变得金碧辉煌,给收获的季节增添着神圣隆重的气氛。

电话:010-8322539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交通路线:乘坐地铁6号线到北海北站下车

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何许人?对于国内每位法学生,这个名字蕴含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他是首任修律大臣,修旧律立新法,在中国法律史上承前启后,开风气之先;他是首任大理院正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他是培养了上千名社会急需法政人才的中国第一所法学教育机构京师法律学堂的管理大臣,即今天的校长;他是中国首个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北京法学会的首任会长;他是“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依法治国理念首倡者”……

沈家本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住进金井胡同1号院的。这一年,沈家本荣任刑部大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了金井胡同里破落的吴兴会馆作为自己的宅院。这是一个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的三进院落,有高大宽敞的大门,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门的两侧连接有门房二间和倒座南房六间。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宽敞实用。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二层小楼,上面的匾额书写着“枕碧楼”三个字,这里是沈家本的藏书楼枕碧楼了。楼下是3间半正房,作为客厅之用。楼上4间是沈家本的书房,里面藏有他毕生收集的5万余卷图书。他晚年的多部著作如《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枕碧楼见证了沈家本主持修律的十年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面临国家重重忧患中的夙兴夜寐。

在枕碧楼一层,从左手起的厢房起。进门正中是尊沈家本半身雕像,雕像背后的墙面印满沈家本的法治名言与著述封面,将“修律大臣沈家本”几个大字围在中央。现在参观的枕碧楼已经修葺一新,里面陈列着沈家本生前用过的印章、砚台等珍贵文物,其中有著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沈家本在此楼中读书、写作,与当时社会贤达一同畅论法制的场景。

登上二层的展室,滚动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张居正、曾国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上和法律相关人物的简介。在这里,整个院落尽收眼底,后院中那棵硕大的皂角树也仿佛近在咫尺。老北京四合院中一般都会种有石榴树、枣树,而沈家本的宅院里却与众不同地种了一棵皂角树。这棵皂角树是沈家本亲手栽下的,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树干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

电话:010-6315550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金井胡同1号

交通:地铁2号线、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下车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在旧巷西侧相接的雨儿胡同中,以雅静对喧闹,以简净对繁华,憩息着一座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透出几竿新竹,墙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牵绊住来往行人的目光与脚步。即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64年前,时已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搬进了这所宅院。

进入正门,迎面置有一座湖石假山,伴着一丛孤植的黄金间碧竹,竹影婆娑映青石,颇见生趣。从左手边的二门迈入,环顾正院,一座布局标准的四合院映入眼中。院子坐北朝南,南、北、西、东各有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过龙脊屋面。北房带有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行至回廊,梁柱间的雀替与倒挂楣子古色古香,各房墀头处还能见到普通四合院中难得一见的精美雕砖。

小院当中的齐白石塑像最为引人注目。这尊塑像是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采用铸铜工艺,近两米高的白石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将手放于胸前,面部肯定,寥寥数道,逸笔草草,却形神俱在,蕴涵有强烈的中国笔墨精神,是其“写意雕塑”的代表作。

电话:010-6404017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

交通: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下车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