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可能是对北京了解的最深刻的人了吧

  • 2020-02-11 17:18:29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我们总会用一座城市来记住某位作家。比如湘西之于沈从文,比如上海之于徐志摩,比如老舍之于北京。这位地道的北京人,对北京的了解和描绘,足够深刻。

老舍先生

舒庆春(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

1951年,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骆驼祥子》里的北京

《骆驼祥子》中从所描写的人物、渲染的气氛,到展现的世态人情、运用的市民口语,都洋溢着浓重的“京味”。《骆驼祥子》就设置在北平这个大舞台下。

如:“坐在车上打盹”、“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吆喝”、“吹了”等。许多北平口语的字和词,用老舍的话说“笔下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评议的文字添上写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

因此,《祥子》的语言是活的。老舍用极通俗的语言就把人物的性格逼真地刻画出来。如下面一段对话:“你要是还没吃饭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祥子“车呢?”“车?”祥子啐了口吐沫。

《茶馆》里的北京

老舍话剧是语言风格上的承传和文化属性的体现。《茶馆》里的人物和故事,无一不是以文化审视和文化批判为核心焦点的。《茶馆》里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以及秦仲义秦二爷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的性格,归根到底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的属性,这些属性当中,都带有浓郁的当时的北京特色。

老舍笔下的北京风俗

老舍的作品中,写了老北京特有的规矩,比如在《正红旗下》写道:“在北京做买卖都得有规矩,不准野调无腔。”“客人进了烟铺,把烟壶儿递出去,店伙必先把一小摄鼻烟倒在柜台上,以便客人一边闻着,一边等着往烟壶里装烟。这叫作规矩。”

老舍作品中少不了对老北京节令习俗的描写。《正红旗下》中写道:北京人过端阳节时,“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供佛”。较殷实人家还要吃“五毒饼”。

老北京人,大多好“面儿”。《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还在想如何过一个体面的大寿,叫嚷着“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京人绝不能忘了礼节。”一个“咱”字,喊出了北京人在皇城底下的自豪感。

老舍的自述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象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扦手,就摸上一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里这样写到。

  • 编辑:程飞菲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