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琉璃渠村:琉璃之乡古韵深

  • 2020-10-14 08:59:09
  • 北京晚报

▌黄永顺

琉璃渠村位于永定河三家店水闸西岸,是永定河出山前流经的最后一个山村,距北京城区中心仅二十几公里。它坐西朝东,背靠燕山余脉九龙山,东邻北京第一大河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也是永定河进入平原出口的归汇处,是个有600多户的大村子。早在公元1263年,这里就已经开设了琉璃窑场,烧造琉璃制品,供建设元大都之用。

从元代起,朝廷就派员驻此地监制琉璃烧造,明代顺天府宛平知县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三家店过浑河板桥,约二里许曰琉璃局。”清乾隆二十年(1681年)北京城内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迁至此地,建“官管民办”的琉璃窑厂。

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永定河水泛滥,朝廷治水修渠至此,村子因琉璃烧造和渠水而得名。由此,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声名远扬,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数百年来,琉璃渠的绵绵窑火一直延续,直到今天也不曾停息。

走进村子,庙宇、茶棚、过街楼、商宅院、琉璃窑厂、九龙壁、琉璃文化墙等,处处可见琉璃的元素,可以说琉璃烧造的文化历史就是琉璃渠村独树一帜的旗帜。琉璃渠村以烧制皇家琉璃闻名,其琉璃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秋十月,正是前去京郊游览的好季节。笔者也前往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琉璃渠村,探访琉璃的奥秘。

过街楼独有黄琉璃顶

琉璃渠村是千年古村落,宫廷琉璃烧造是该村特有传承技艺。依其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历史上便是京西重要的水陆枢纽和商贸文化集散地,也是龙泉镇历史文化资源核心区域。走到村口,牌楼的匾额书有“琉璃之乡”金色大字。进村后是三岔路口,南侧一条是琉璃渠大街,直行一条路是琉璃渠后街。

沿着琉璃渠大街前行,迎面是自元代就以烧造琉璃而闻名,至今薪尽火传的琉璃窑厂。窑厂门前是一面长107米,高3.7米的巨型琉璃文化墙,由基座、壁芯、额枋、檐口、坡瓦、龙脊、正吻等部分组成,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秦汉文化,以及宋元以后的龙文化和现代博古、松海动物等,可以说是一幅琉璃艺术长卷。

琉璃渠大街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那就是有着黄琉璃顶的过街楼。这是北京唯一有黄琉璃顶的清代过街楼,且至今保存良好。此处过街楼创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时任官窑窑主赵邦庆等支持建造的。1995年重修“三官阁过街楼”碑记中记载:“清乾隆年初工部琉璃窑厂由京城迁至京西九龙山麓永定河畔琉璃局,在此烧制宫廷建筑琉璃,乾隆二十一年秋创建过街楼,供奉文昌帝君,亦称三官阁,光绪民国年间重修过街楼。建筑精美,琉璃脊饰,造型别致,是本地琉璃烧造的历史见证。”

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家建筑和大的庙宇,民间地方不得使用黄色琉璃瓦,因为那叫“越制”。但琉璃渠村有清代琉璃厂的管理机构,又生产琉璃,因此被御批可以使用黄色琉璃瓦。

过街楼为东西向,砖石砌筑,券洞深10米,宽3米,高3.5米,琉璃额匾设于东西券门之上,各有一块,西额匾为“砺山”,东额匾为“带河”。“砺山带河”本来是誓盟之辞,据记载,“汉高祖封功臣,誓盟说:‘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写在券额之上的“砺山带河”昭示了过街楼的肇建初衷:它光耀了钦工琉璃,理清了山水界限,固定了一条进出村落的通道。过街楼城台上有殿堂三间,供奉文昌、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以消除灾祸。门楼上脊正中有黄绿相间的琉璃宝象,象身上驮有宝瓶,寓意“太平有象”。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楼上挂满了彩灯,所以它又叫“灯阁”。该过街楼是现代建筑琉璃装饰艺术的实物典范,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0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头沟区现存二十多座古过街楼,其中最著名的两座都位于京西古道,一座就是琉璃渠村过街楼,另一座是圈门过街楼。圈门过街楼修建于明代,原有三座过街楼并排在一起,下面是三个门洞,上面是三座阁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改善交通的需要,南北两座过街楼被拆除,只剩中间的一座。

宫廷琉璃烧造是特有传承

元初定都北京,始建元大都。因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琉璃制品,便将山西的琉璃厂迁京,从此揭开了北京琉璃生产的历史。

元中统四年(1263年),宫廷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琉璃窑赵氏访问记》有载:“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是由琉璃世家赵氏家族自山西传入的。”一开始建窑在今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海王村一代,被称“官窑”,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专供皇家宫殿使用,又称“内厂”。1264年,又在琉璃原料的产地——京西琉璃渠村建厂烧窑,时称“外厂”。琉璃渠村始建琉璃窑厂后,该村的琉璃窑火700余年相承不衰,为国内外少有。

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明皇宫殿,皇家园林历时14年才建成。这期间,琉璃厂大量生产琉璃制品,因而有了飞速发展,成为工部五大窑之首。同时,朝廷在琉璃渠村设琉璃局,监管琉璃烧制,是为该村琉璃厂的鼎盛时期。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扩建外城,将琉璃厂(内厂)圈进了京城之内,那时该厂已颇具规模,明末诗人吴梅村有诗赞曰:“琉璃旧厂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偏插御柳安凤吻,绛绳扶上广寒梯。”

明、清以来,烧造琉璃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釉色及品种都有增加。釉色从黄、蓝、绿三色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紫晶、黑、白等十多种。品种从一般砖瓦发展到建筑装饰附件,如:兽头、螭吻及室内用品的“绣墩”(或称“坐墩”)以及其他器物。故宫、颐和园、皇陵等皇家建筑和每次大修、改造使用的琉璃砖瓦和饰件,基本都由琉璃渠窑烧制。北京北海公园的琉璃九龙壁,北海公园及香山公园的琉璃牌坊,山西平遥太子寺的九龙壁等,都是元、明、清各代留存下来的琉璃工艺的代表作。

琉璃渠窑厂是按照清规烧造的琉璃,琉璃渠的琉璃被视为最正宗的琉璃烧制技艺。可谓远观有势、近看有形、线条精巧、寓意深刻、色彩秀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是皇家琉璃制作代表,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古代文化、宗教民俗及审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琉璃渠的琉璃作品,具有制作工艺、釉料、原料、造型均十分独特的特点,堪称中华一绝。一件琉璃制品的完成要经过:原材料粉碎、淘洗、配料、炼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烧、施釉等,一般要经过二十多道程序,需花费十多天的时间。由于原料昂贵、制作工艺繁复,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烧制出来的琉璃作品特点是:光亮如镜,颜色艳丽,永不变色,防腐防潮,坚固持久。

1949年以后,琉璃渠村的窑厂命名“北京市琉璃瓦厂”。窑厂早年较有名气的传人有萧瑞稳、武文志等。琉璃渠村有琉璃制作技术“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乡人”的不成文规矩。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序,如:关键的釉色配方、火候控制等技术,一直都是由琉璃渠村人亲自完成。笔者与当地人交流时得知:琉璃的制作很严谨,至今沿袭着技术不外传这个规矩,后来也有了“可传徒弟,但不传他人”的进步。

如今,琉璃的制作和用料已经不是什么绝密,但釉料配方的比例、烧制的温度基本还是保密的,即使都是生产现场调制釉料和烧制,在配釉料时,师傅也会回避他人的视线,给精巧加工的琉璃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国人有句老话:“有瓦遮头便是家。”琉璃渠承载皇城、园林建设使用琉璃物件的重任,几百年的琉璃生产世代相传。即便是民间建筑,琉璃瓦也是我国民间传统式建筑物不可少的琉璃制品,琉璃瓦因材料坚实、色彩庄重、釉色光滑,配有琉璃装饰的屋脊、飞檐,使建筑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更加雄伟。因此,琉璃渠人喜欢把他们的生活称之为“瓦上春秋”。

商宅院由工部建造

琉璃渠大街是东西向的古街,街长1300米,出西口是史上著名的“西山古道”,古道可通京西深山区,也是前往张家口、山西及内蒙古的重要道路。这条古道给昔日的琉璃渠村带来了商业繁荣,古道现已废弃,但古道上被行人和商队行走踏出的斑驳石路依旧可见,其历史作用会被永久载入史册。

过街楼南侧是清代建筑“琉璃厂商宅院”。乾隆年间的赵邦庆、嘉庆年间的赵士林,以及同治、光绪年间的赵春宜都是有官爵的“皇商”。清乾隆年间,皇家御用琉璃厂迁至该村后,由工部为琉璃渠窑督烧机构建造了这个宅院。当年琉璃官窑窑主“琉璃窑赵”居住、办公于此。宅院坐北朝南,由两进院组成,内房屋由回廊串接,外有砖雕门楼。前院倒座房三间,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后院为正房三间,两侧配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现该院为按原格局翻新,成为“琉璃渠乡情村史展”所在地。

大多数乡情村史展都以展示村民当年的生活场景和老物件为主,而在琉璃渠村史馆,每个展品都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明嘉靖年间的花脊构件、过街楼上稀有的琉璃瓦匾额、友谊宾馆的和平鸽瓦……有一款故宫的琉璃筒瓦,瓦内部清楚地用汉文和满文刻着配色等烧制工序负责人的名字。在展品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块正脊鸱吻,它呈金黄色,纹饰是按照清代典型官式琉璃式样烧制的,据说是来自故宫武英殿的原物。媒体曾报道说,非遗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刘成厚介绍:“正脊两端的龙吻文物复制是我完成的,大殿上用了新的构件,同治八年修建的旧的龙吻就留在了这里。”

关于琉璃厂商宅院,《京西古村琉璃渠》记载说,曾居住于此的赵春宜,字花农,一生喜好养花,他在宅院的里外、前后种满了鲜花树木。院内两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一小片竹林,青翠欲滴,恰到好处。由他亲手栽种的牡丹,更是芳香四溢,色彩艳丽。院外还开辟了四十亩荷塘,东侧的廊子取名“东临听雨”,西侧的廊子取名“西阁望雪”,小小院落,一年四季皆有景。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民国期间,宛平县公署警察所分所曾经在琉璃厂商宅院办公。1954年故宫接管琉璃厂后,将此院辟为办公之地,后将一些名贵花木用卡车转送故宫,现外花园部分已无存,内花园遗址尚可辨认。2007年,此院被冠以“琉璃厂商宅院”,受到保护。

旧时琉璃渠为商业重地

琉璃渠大街上出土过辽三彩观音坐像,由此可将建村历史追溯到辽代。不过,琉璃渠成村可能早于辽代,有资料说:最初的村名叫“刘李居”,是源自“刘家的山,李家的川,老杨家来了占半边”的顺口溜。“居”、“局”和“渠”是谐音,后来被称为“琉璃渠”。

大街两侧种有许多槐树,不长的街巷上,仅百年以上的槐树就有40余株,其中也有国家一级古槐树。路两侧的民宅建在较高的路基上,古香褪色的老宅均是四梁八柱,起脊两面坡式,老房子的屋顶均用石板片铺设,以半圆盖瓦脊部搭接。如今,青砖墙体多有风化,厚实的古式街门已无漆色。街上错落分布着200多年的老宅和改建后的房屋,但所有民宅依然是老村房屋的建设风格。

大街往西建有关帝庙、老君堂以及白衣庵。关帝庙紧邻西山古道,并与过街楼遥遥相望。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坐西朝东,为明代所建的完整四合院。关帝庙正殿的琉璃须弥座是其他关帝庙所没有的。据介绍:“关帝庙使用的琉璃瓦上注有‘潭’字,说是使用为潭柘寺烧窑专用瓦的余料而成。”

琉璃渠后街有一些老建筑,路旁也有众多老槐树,街边的小厕所都是琉璃瓦顶。如有问:在琉璃渠村见到的什么最多?除了琉璃,便是老槐树。继续前行,走过路旁一株粗壮繁茂的二级古槐树,其路旁建筑向内凹,此处原是清代一座建筑,是李世吉家族建造的“宝顺宅院”。宅院为三进式,有房36间。据介绍:“前院东、西、南房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其他房间均建于清末。”

“宝顺”是李氏家族的商户铺号。可见,昔日的琉璃渠不仅是享誉京城的琉璃之乡,还是店铺林立的商业重地。

宝顺宅院的东侧是由青石板铺设的石板路,沿着石板路北行,经过一座大型停车场再西行到底,是该村的另一座古窑厂。古窑厂的北侧是万缘同善茶棚,也是妙峰山正路上最大最重要的茶棚。茶棚建于清代,由同治、光绪年间主管琉璃局的赵花农建造。赵花农将原赵家家庙改建成茶棚,还添加了车马大院。建造的目的是为前往妙峰山娘娘庙会的香客提供途中歇息之处,也可在这里换乘轿子朝顶,更有促进本村繁荣的目的。将香道更改到此,引香客们改走琉璃渠村,确实是妙着。为表示对妙峰山娘娘的虔诚,赵花农还将茶棚冠名“万缘同善”茶棚。

如今,虽然茶棚已栅栏门紧锁,棚内已显荒凉,但茶棚建筑的宏大仍不失昔日的气派。1985年,万缘同善茶棚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再往北去,途经门头沟国华琉璃厂,沿小路西行,即可到达千年古刹椒园寺。该寺已不复存在,但寺前的两株古柏树依然繁茂。其中一株旋转参天,犹如蛟龙出海,故得名“龙柏”,龙柏右侧一株树干虬曲、躯干布满众多凸起的大“树瘤”的古柏,犹如凶猛卧虎,故而名“虎柏”。这对龙虎柏为国家一级古树。

琉璃渠村中古建筑、古道韵味依旧,走进村庄中,清代民居院落错落分布,漫步在街道上,穿过闻名遐迩的过街楼,时不时听到小贩的叫卖声。小小的村落,却拥有如此之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二级古树,可见其古韵之深厚。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