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在掌握西方油画基本表现体系,探索油画语言形式,融合民族审美思想,表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基本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艺术面貌,体现出中国油画对当今世界油画艺术的独特贡献和文化价值。今天的这几幅风景油画是带网友线上体验中国美术馆丰富的油画馆藏。
常玉 马 布面油彩
常玉(1900—1966),本名常有书,生于四川顺庆。9岁随赵熙研习书法,后又随父学画。早年赴日本习画,1921年转法国勤工俭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研习油画,毕业后侨居法国。1966年在寓所中因瓦斯中毒去世。常玉擅长油画、水彩,油画受表现派和野兽派影响,但其作品更为简括、明亮,大多由浅色块构成主调,其间突出小块乌黑,颇为醒目。
由于他画风独特,在二三十年代的巴黎已颇有名气,但这些好机缘并未被任性、敏感的常玉把握住,以致一生穷困潦倒。所幸的是,原预备40余幅作品在台湾展出,作品运到,人却谢世,于是这些作品被保存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了。

秦宣夫 鼓楼远眺 布面油彩
秦宣夫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之一,杰出的老一辈画家。他“抱住人生,搂定自然”,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描绘大自然的绘画作品,鉴于其在清华大学、法国留学以及欧洲考察构建了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具备渊博的美学修养以及熟练的绘画技巧,徐悲鸿先生赞誉他的画为“学者之画”,傅抱石先生誉其为“先读鸿篇而后画而精者也”,“才华四射,独具典型,知非先生不能也”。
他满怀激情描绘新生活,与当时十分流行的银灰色调的俄罗斯画风不同,采用印象派的一些技法,以强烈的激情、奔放的笔调、明亮的色彩营造出浪漫、潇洒、雄浑的美感。晚期——改革开放以后的作品,则以其深厚的西方绘画的艺术功力,融印象派和中国绘画写意手法于一体,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独特绘画风格,色彩明快、绚丽,笔调潇洒、豪放,笔随心至,画随神出,迈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颜文樑 晚霞雪景 布面油彩
《晚霞雪景》是颜文樑创作于1975年的作品,时颜文樑83岁,在左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创作而成,这是一幅描绘冬日夕阳之下雪景的写生作品,画面之中河道的“s”形状由近至远将视点带到远处的天际线处,将画面进行了合理的分割,在天际线处夕阳西下,漫天霞光,绚烂的色彩印染了河面,也印染了天空,河的两岸,枯树形态各异,枝干自然穿插,与河中倒影相映成趣。颜文樑秉承了印象主义对于色彩、光线的处理手法,他用严谨的笔触塑造物象的同时,在晚霞遍洒所营造的暖色调之中,寻找表现物象色彩的微妙变化,在冷暖色对比之中推演出空间的远近以及空气的脉动。颜文樑以东方意蕴入画,他将夕阳、枯树、小河、冬雪、炊烟袅袅的房舍作为画面的意象,在散发出诗意的图像之中透露出触手可及的暖阳中的冬意。颜文樑画此作品时,已是暮年,这幅作品仿佛是他艺术人生的象征,在人格化的作品中,默默地展露颜文樑的内心世界。

吴作人 甘孜雪山 布面油彩

陈抱一 香港码头 布面油彩
画面表现的是60年前的香港。带有殖民特征的灯柱直立在码头边,蓝绿色的大海上泊着几艘渔民小船,岸边是渔妇们翘首等待渔帆的归来,夕阳把她们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黄色的土地上。作品显示出画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倾向于表现的写实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