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神坚定,峨冠博带,身着华服位于画面中央,周围有疾驰的骏马、彪悍的武士、精彩奇绝的乐舞百戏……这些画面看上去遥远而陌生。
它们从哪里来?
在内蒙古博物院《边关岁月》展厅里,和林格尔东汉墓葬出土的壁画摹本值得我们驻足仔细观摩,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完整的东汉地主庄园图画资料。
展厅中陈列了《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举孝廉、郎、西河长史出行图》《宁城图》《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和《牧马图》共5幅壁画摹本。
壁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异常丰富,是我们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以其广泛多样的题材、丰富翔实的内容、娴熟高超的绘画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晚期内蒙古地区的人文地理风貌和民族融合图景。
讲述墓主的传奇一生
1971年9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的社员们在浑河北岸的一处高地上修造梯田,他们偶然间发现了一座大型的砖室墓。1972至1973年间,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现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与清理,揭开了这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东汉时期壁画墓的面纱。这座汉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东南40公里,黄河支流浑河北岸的高地上,高地两侧有对称的双翼形山冈,如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头前伸入河床正好与河对岸凸起的黑红色山冈相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古墓全长19.85米,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3个耳室组成,平面呈双十字形,墓室以青灰色条砖平砌成穹隆顶,墓高3.6—4米,前、中、后室皆以方砖铺地,砖面书写有“子孙繁昌,富乐未央”8字。墓葬早年被盗,在前室券顶处有一个大型盗洞,墓内随葬品大部分被盗,余下已成碎片,棺木焚毁,尸骨仅存牙齿、椎骨、臂骨等,从破碎的陶器残片中,整理出土罐、鼎、案、尊、耳杯等文物71件,并出土有残铜镜1件,铁器7件,漆器残片若干。
“该墓葬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墓壁及甬道两侧发现了大面积的壁画,颜色鲜艳、画幅巨大,内容丰富,共计56组,57个画面,榜题250条,总面积有100余平方米。”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丁勇告诉记者,全部壁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着重表现的是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围绕着墓主人主要的仕阶画面,还描绘了与之有关的出行、幕府、人物故事、庄园生活、经史故事、忠孝祥瑞等内容。《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中浩浩荡荡的车乘紧随他的左右,《护乌桓校尉幕府图》中气势恢宏的建筑是他的宅邸,《乐舞百戏图》中优美灵巧的汉代杂技供他欣赏……透过这些,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鲜衣怒马的墓主人是多么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墓主人名叫阚如,壁画将他的一生经历,描绘得非常清楚,宛如气韵生动的墓志铭。他以“举孝廉”的方式进入仕途,随后担任了郎,后又担任西河长史,此项工作是向已经归顺的南匈奴发放财物、赏赐。阚如做得井井有条,因此升任了行上郡属国都尉一职,监督后来归顺的北匈奴部落。他生前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成为驻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这是一个拥有赤节,佩带银印,秩比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
描摹东汉的时代全貌
炎炎暑气时,流光闪烁,闲居深院,水阁凉亭,主人坐于亭间与客闲话,观看亭前捕鱼为乐……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内容形象生动,不仅描绘出墓主人瑰丽而完整的人生路径,还展现出东汉时期鲜活的政治、生产、生活场景,这对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全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1974年发表于《文物》的《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一文中记载:
壁画分上、中、下3层:中层画墓主人生前的官宦事迹,下层画他的下属官曹,顶郁画灵异等神话传说。
前室主要描绘墓主人从“举孝廉”“郎”“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做官经历。墓主人举孝廉出行场面为乘轺车,从骑,主车上方榜题“举孝廉时”。西壁中层的中部画有黑盖轺车7辆,主车旁榜题“郎”字,两旁有护骑,表明墓主人举孝廉之后即为“郎”职。“郎”即“郎中”,是东汉时期的朝官,是一种无具体职责、无官署、无员额限制的特殊官职,品秩三百石。西壁中层左上方画“西河长史”出行场面,从骑簇拥主车,且行且猎。汉制郡守之下即是长史,实际上是兼郡丞与都尉两职的实权人物。
前室南壁中层往左,是“属国都尉出行”图,主车周围有众多武官、武士相随,左右点缀有狩猎场面。“属国”为郡级行政单位,主要职能是管辖境内的少数民族,属国都尉秩比两千石。中室东壁中层即是墓主人任繁阳县令时所居府舍图。繁阳县治设有子城,城墙高大,内设重檐仓楼,榜题有“繁阳县令官寺”等字。中室甬道券门上方,描绘的是墓主人赴宁城县(上谷郡)就任护乌桓校尉时途经居庸关的场景,墓主人的车骑途经一平顶桥,桥下水头之上榜题“居庸关”3字,桥上车骑之上榜题“使君从繁阳迁度关时”等字,这是有关居庸关的最早记述。
再绕回前室中层,横跨东北西3面墓壁即是《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墓主人所乘轺车,驾3匹黑马,榜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等字,主车前后有鼓车、斧车,层层环护众多武官、兵丁,随从有“别驾从事”“功曹从事”“校尉行部”等下属官职,连车列骑,旗旌飘扬,场面极为壮观。中室东壁下半部描绘的是《宁城图》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宁城图》画有城垣、城门、衙署等内容,其中宁城南门外武士持戟列队、身着胡服的少数民族人物徐徐入内的场景最为突出。占据主画面的是《护乌桓校尉幕府图》,由于任护乌桓校尉官职是墓主人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经历,所以,此图描绘得最为详细夸张,是整个壁画中的核心部分。整个幕府分为堂院、营舍和庖舍3个部分,堂屋为高大的庑殿式房屋,墓主人端坐堂上,堂下艺人在表演乐舞杂耍,少数民族人物伏拜觐见,周围环立官吏武士,场面喧嚣隆重。营舍位于幕府后院,是幕府中管理军务的机构所在,庖舍位于幕府的西南角,掌管幕府厨饮之事。
中室西北壁的《燕居图》、后室北壁的《武城图》,描绘的是墓主人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场面,图中墓主人夫妇周围侍仆簇拥,墓主人居室内外金玉满堂、鸡鱼满仓,正如汉乐府诗《相逢行》中所言:“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厅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再现融合的真实场景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建武二十五年,乌桓部族首领郝旦率部族九百二十二降汉,光武帝命其迁居至东北边郡之内,招募愿意归附汉朝的乌桓族人。司徒掾班彪上疏建言,请设护乌桓校尉。光武帝从之,于上谷郡宁城县(今张家口市万全区一带)设护乌桓校尉府,并命护乌桓校尉府和鲜卑互通往来。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自此,东汉中央王朝开始了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文化艺术互鉴融通。
护乌桓校尉阚如墓葬后室南壁描绘的是一幅《庄园图》。庄园群山绿树环抱,坞堡、廊舍、栏圈、桑园、池塘、园圃以及马、牛、羊、猪等家畜无一不有,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庄园生活画面。
丁勇介绍,“二牛抬杠”的牛耕场面,说明在汉代先进的耕作方法已经推广到了内蒙古北方草原地区;《厨炊图》中的酿造场景,证实了《四月民令》中记载的制酒、酱、醋的事实;《桑麻图》中女子采桑、沤麻的场景,是《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的“还庐树桑”情景的再现;《牧马图》《牧牛图》《牧羊图》及《渔猎图》,是大地主庄园自给自足经济生活方式的真实体现;《宁市图》中围墙式交易市场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
在中室南壁、北壁、西壁描绘有圣贤、忠臣、孝子、勇士、列女等人物故事,共80多则,以榜题形式明确标示的有:“晏子二桃杀三士”“伍子胥逃国”“孟贲”“王庆忌”“鲁漆室女”“鲁义姑姊”“后稷母姜嫄”“契母简狄”“京师节女”等,除此以外,还画有“青龙”“朱雀”“玄武”“灵龟”“白狼”“白鹤”“玉马”等瑞兽图,这些图案周围,还点缀有祥云星月,使整个墓室充满了浓郁的神秘气氛。
与谶纬内容相呼应的是儒学教育画面的出现。中室壁画的中层绘有学堂,堂内经师端坐在方榻之上,边侧榜题有“使君少授诸先时舍”等字,堂内堂外听经学生恭敬肃立,以示“弟子弥众”。
除了这些展示精神思想的内容,还有娱乐嬉戏的画面,在中室北壁绘有宏大的乐舞百戏场面,内容有飞弹、飞剑、舞轮、倒立、对舞等杂技项目,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橦技表演,一人仰卧在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横木两端各一人做反弓倒挂状,这就是杂技里最惊险的“跟挂倒投”动作,所有表演者均是赤膊、束髻,肩臂缠绕红色飘带,人物造型矫健优美。“这组画面完整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杂技发展的历史状况,与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对当时乐舞百戏的描写正好吻合,说明东汉时期杂技艺术已经扎根于民间,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丁勇说。
在这寂静的祖国北疆,在那些厚重的沙砾之中,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再现了岁月的声音,再现了历史的光彩。在这片土地上,如同护乌桓校尉阚如一样,无数的先人长眠于此,北迁的中原汉民族和南下的边疆少数民族,共同守望着我们美丽的家园,那样的情景,无声、无言而又令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