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会、小车会、高跷会,京城大运河畔年味实在太浓了~

  • 2022-01-30 11:33:30
  • 北京日报

春潮传喜讯,虎岁报佳音。

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一起去北京城市副中心寻找大运河边的浓厚年味儿。历史上,这里的春节曾花会云集,运河龙灯会、里二泗小车会、徐官屯路灯老会、大松垡高跷会、半截河武跷会……那一场场独具特色的热闹花会中,满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热望和祈盼。

运河龙灯会

“咚咚锵、咚咚锵……”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大运河畔的漷县镇张庄村锣鼓喧天,两条雄伟矫健的蓝龙随着鼓点时而腾空,时而翻滚,在舞龙人精湛娴熟的手法下,柔美舒展,直冲云端,赢得阵阵叫好声。

日前,国家外文局、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迎冬奥·过大年”短视频摄制组特地来到了漷县镇张庄村,拍摄通州运河龙灯会,展示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带独有的文化魅力。

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享誉四方,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项古老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四年。

“龙飞龙舞双龙尽翻腾,民喜民乐万民齐欢庆。”一位乡儒看过运河龙灯会的表演后脱口而出。

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介绍,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已有近190年的历史。蓝色双龙是他们的特色,表演套路更是花样繁多,他们挖掘整理出了“龙翻身”“单挑龙把”“龙打挺儿”等十多种技法。

“当年,运河龙灯会在大运河一带十分盛行。咱们通州就有6档,分布在沿河村镇,包括马驹桥镇的西店村、西集镇金各庄村和漷县镇的军屯村、马头村、长凌营村及张庄村。不过,唯有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起始年代最久,并一直传承到今天。”谢兆亮说起运河龙灯会滔滔不绝。

他告诉记者,蓝色双龙在北京非常罕见,因为临水,运河沿岸民众认为蓝色的龙才是大运河的龙,可以保佑运河边的村庄和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运河龙灯会每逢年节都要“起会”,也叫“走会”,祈福迎祥。

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独特的蓝色双龙曾去过很多地方。2005年,北京市群艺馆曾邀请他们去厂甸庙会表演三天。之后,他们还陆续参加过世界园艺博览会演出、天津市武清区表演等,场场好评如潮。

又到新春佳节,谢兆亮和大家伙儿早就开始摩拳擦掌,“别看我们这个小团体平均年龄60多岁,舞起这两条近20米的长龙还是特别有气势。不信您就来村里看看,大年初一,咱们不见不散!”

里二泗小车会

民间花会是年节期间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通州的花会在宋朝开始流行,成化于明,极盛于清。小车会是花会中最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在京东地区名声最响的当属张家湾里二泗小车会。

“京畿花会何可观,十人九说张家湾”“马营的秧歌牌营的会,皇木场的竹马排成队”。可见,张家湾地区的民间花会最为兴盛。

里二泗小车会的非遗传承人韩德成介绍,历史上在张家湾、永乐店、西集、牛堡屯、马驹桥、城关、通州镇等地,都有民间花会活动。小车会亦称太平车。木质车架,外蒙布,布上画车轮,车架套系在表演者腰间,如女子坐车状。另一人推车,通过推车赶路、上山过桥等动作,载歌载舞异常热闹。辅助角色有先生、傻小子、鼓乐伴奏等约25人。

里二泗小车会的由来与里二泗的庙会息息相关。

里二泗庙会由来已久。据《帝京岁时纪胜·里二泗》记载:“里二泗近张家湾,有佑民观……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又据《北京市志稿·庙集》记载:“里二泗河神祠四月四日有庙会,祠在张家湾运河之滨。昔年江浙两省漕运皆由内河,粮船至此停泊者数十艘,凑费演戏酬神。远近游人……年必万人攒动,红男绿女,少长咸集。庙外有百货摊。”这描绘的都是几百年前此地便有的庙会盛景。

在20世纪早期,里二泗每年举办两次庙会,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和五月初一。尤以正月十五日最为繁盛,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这天上午,里二泗南边和北边各村组成的南八会、北八会,都会来佑民观举行朝顶进香仪式。当庙内进香时,庙外牌楼前后,就是各档花会大显身手、尽情表演的时候,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里二泗小车会就是那时组建的一支民间文艺团队,一代代延续至今,传承有序。

“今年春节演不演?我随叫随到。”扮演坐车娘娘一角的王艳芬今年55岁了,眼看就要过年,她又开始整理起自己花大价钱置办的“凤冠霞帔”。

“我们的小车会真是原汁原味,以前春节最多时能演十场。好几十斤的‘车’绑在身上,加上头勒得那叫一个紧,都不好受,可我已经深深喜欢上这个角色,愿意坚持演下去,坚持到有人接班。不过现在年轻人愿学这个的可不多了。”王艳芬说,今年春节前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只要一声招呼,一准到场表演。

里二泗高跷会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花会云集的里二泗除了小车会,高跷会也颇负盛名。

高跷会,门里人称为“大秧歌”或“秧歌档儿”,按会谱中记载的名称是“解仙会”。高跷的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中就有生动的描绘。北魏时称之为“长跷”,宋时则称为“踏跷”,清末才称“高跷”。

高跷的活动在通州相当普遍,几乎遍布全区,有徐官屯路灯老会、大松垡高跷会、东堡高跷会等,其中最早的高跷会是明朝天顺年间的永顺镇牛作坊高跷会。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通州有60多档高跷会,80年代还有28档。

里二泗高跷会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14代传人。村里操办的高跷会一般会在春节前一个月开始练习,为春节、正月十五的表演做准备。

年过七旬的村民徐宝瑞是负责教授高跷的老师傅。他介绍,里二泗高跷角色包括武角4个、文角4个、俊锣2个和丑鼓2个,有时还会增加丑婆和花子,共14个人。角色多是《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人物,除了表演各种动作,更要依据锣鼓点一步一拍的踩点儿表演。

与小车会演员的高龄化不同,里二泗高跷会的成员多是少年。2008年,里二泗村村委会在村办小学制定并实施了培育少年高跷会计划,40多位青少年参与,成为第14代传人。

“里二泗高跷会是民间秧歌舞,几百年来经过十几代人的口传身教,传承至今。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无华,唱词丰富,我们保存了58首旧唱词,还改编了多首唱词适应新时代。”徐宝瑞自豪地说。

半截河武跷会

“比高跷技术含量更高的是武跷。”张喜浦说。56岁的张喜浦是半截河村武跷会的非遗传承人。他介绍,半截河村武跷会成立于1948年。曾在北京市石景山农民运动会上获花会表演二等奖。以前每年春节的初一、初二、初五,以及村里比较重要的欢庆活动上,都会有武跷会。

“其实说起来,半截河武跷会也算是一种早年间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们本地的表演技艺师承自武清县高村乡的台头村,而台头村武跷的表演技艺又师承武清县河西务镇扶头村。当时的教师就是扶头村的刘殿昌。但有意思的是扶头村武跷会在表演时所打的会旗又写着‘通州进香老会’。”张喜浦说。

张喜浦介绍,高跷分为高、中、低三种,分别叫高跷、中跷、跑跷。高跷根据表演上的不同特点,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腿子高三四尺,主要是踩扭和情节性演出。武跷腿子矮一截,只有两尺高,更多展示的是技巧。两者的表演人数、角色设置、表演技艺和队形变化都不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半截河武跷会还曾改编传统角色,重新设计情节和表演动作,表演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角色配对上,孙悟空与白骨精为1对;猪八戒与村姑为1对;沙僧与红孩儿为1对;唐僧与老妖为1对,整场演出的角色多达24人。文跷的表演一般只是走群场,捉对逗,而半截河武跷的表演除了这些内容,还有许多高难度的技艺,如蝎子钩、对门叉、越高桌、跳板凳、鹞子翻身、怀中抱月、爬坡过桥等特技。这种高度的技艺性体现着“艺中有技,技中有艺,技艺并重”的特色。

至于队形变化,半截河武跷表演更是分成13个场门,变化有串花篱笆、二龙成乐、野马分鬃、乌龙摆尾等队形。其场面有一种从多变中求得对称、均衡的构图美,这不仅讲究动作技艺,更凸显场景构思上丰富多变的特点。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