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声 今夕炉话

  • 2020-11-24 10:52:27
  • 北京日报

林颐

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可是,什么是《聊斋汊子》呢?

原来呀,“在层层岭、重重山的沂山一带村庄,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从前,村民闲来无事,就说点聊斋汊子,也就是,讲个故事听听。可见,民间故事在山东地带的普及程度。难怪山东出了莫言、张炜等文笔诡谲的作家,因为他们从小就哺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民间故事包含的风俗人情、奇闻怪谭,一向是小说家的灵感源泉。

我之所以了解“汊子”,是出于《聊斋汊子》编者董均伦、江源的解释。该书初版于1984年,新近重版。从1953年开始,这对夫妻长年行走山东各地,搜罗整理民间传说。这样的活动,叫“采风”。《诗经》,风雅颂,都知道吧?这么一说,想来就明白采风有多么悠久了吧?从民间传来的风声,反映的是原生态的生活、老百姓朴素的愿望、社会公众对治国者基本的看法,所以,古代的统治者是很重视采风的,这是民意传达的重要渠道。

现在资讯发达了,坐观天下,采风在更多意义上是为了挽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正如编者所说,口头文学确有它的优越性,如果让村民写下来再上交文化站,得到的就只是些脱水的、干瘪的渣滓,有经验的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与村民吃住一起,串门唠嗑,打成一团,才能放松交谈,获得第一手的材料。

想得到原味的民间故事,不是坐在家里、开着电脑,就能有的。那些最最本真的东西,散落在山坳、古村、林间,要人耗费力气,一颗一颗捡拾,方才能穿成串。那些讲故事的人,多半上了年纪、不懂电脑,甚至不认字,可他们会讲曲折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重复又重复,万变不离其宗,而又透着新鲜活泼的生命力。

虽说如此,这些民间故事是否就是历久以来民间流传的本貌,其实很难断定,口述往往难免有讲述者个人兴趣爱好的印记及其所属阶层的价值观的印记,以及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的留痕。所以,编者说:“应该用沙里淘金的精神,挑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故事,加以整理。”这部作品就是从许多传说故事里选择出来,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

本书所收的山东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勤劳致富、批评懒惰败家的,比如“二小的故事”“大冬瓜”“三坏的故事”“两个穗头的谷”等。2.赞美爱情坚贞、家庭和睦的,比如“狐狸媳妇”“含羞草”“白果仙”“双姊妹”等。3.描摹生物通灵的,很多故事都有精怪委身或幻化报恩的情节,比如“牙门开”“梨花仙”等。4.讽刺世态炎凉、伪善、忘恩负义等现象的,比如“石巴狗”“银娘娘”等。5.痛恨权贵、咒骂无赖的,比如“高角地主”“八哥”等。

这些故事主题有所差异,但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都有鲜明的善恶报应论——善良的人得到上苍的眷顾、万物的垂怜,邪恶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高尔基曾经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绝缘的”,推之于民间传说,可以体会到其中乐观的、坚韧的信念。其次,很多故事设置了英雄试炼的场景——爬很多的山,渡很多的河,走很多的路,打很多的怪,英雄才能找到心爱之人或某件宝物,最后的“大怪”大多是顽固的父亲或母亲,所以其中内涵着对权威、特别是父权的反抗。其三,在语言的风格上,民间口述独树一帜。比如“仙鹤山”,讲到李家和王家相邻而居,两家小孩青梅竹马,大人们就笑说:“你一男我一女,咱就搿门亲吧!”这个“搿”字,无比形象生动。其四,在形式和风格上,中外古今的民间故事往往高度相似。比如,“巧女庄”,后娘虐待巧女,故意刁难,要她完成很多难以完成的任务——谷子和沙子分清、把白水变成甜水,幸亏有蚂蚁、蜜蜂这些小动物主动帮忙。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故事。

民间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大杂烩,高度糅合了各种时间悠久、远道而来的断片残语,经过各种似是而非、添油加醋或任性删改的修饰、补缀、递减,有时又出于讲故事现场的观众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而做出的临场反应。其叙事方法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即时性,这也是构成这类文本体裁的特别之处,现实和幻想交织一起,传统和创新层层叠加。它传达给我们的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是非官方的,我们不知道故事最初的创作者是谁,所有民间故事都是群体的作品,而每一次讲述都是独特的一次性事件,是个人对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

民间故事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丰富的文学宝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高度提炼的结晶,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很多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也得益于此。在世界文坛,这也是普遍的现象。大作家如伊塔洛·卡尔维诺、安吉拉·卡特都曾经亲自参与民间故事的采集和编撰工作,痴迷于民间故事的魅力。卡尔维诺曾经说过:“我所研究的东西竟然就像伸出触手或铺开蛛网一样,用它们的天性把我俘获。”如果没有热衷讲故事的奶奶、保姆和那些女性家属,就不会诞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果没有多元化的波兰寓言、幻想、民俗的结合,就不会有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式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

《聊斋汊子》看着浅白,实际上却是集文化之大成。这笔遗产如果只在民间流传,很可能慢慢散佚,或者更加难以追寻源头,通过采风式的活动和记录,尽可能把它们保留下来,在以后,也可以慢慢地通过比较,理解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的演化过程。《聊斋汊子》是根据讲述者的口述记录下来的,采集者也就是编者,做了一些修补、校勘和编辑,把不同的文本整合成相对完整、丰满的版本。这是工作的流程,不过,这个过程里可能丢失了一些原始的意趣,本书的一个缺陷,是没有标明编者所接触的口述者的姓名和身份,所以后期加工的程度到底怎样是很难判断的,难以复原本初的模样,我们阅读时须明了这点。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