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 2020-10-20 09:38:19
  • 北京日报

方木鱼 

河南郏县城西小峨嵋山东麓有座三苏园,背靠嵩阳,南面汝水。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弟苏辙及子苏过遵其遗嘱,葬苏轼于此。11年后,苏辙亦葬于苏轼身旁。元朝时,郏县县尹杨允为苏洵筑衣冠冢,合称“三苏坟”。小峨嵋山与蜀地之峨眉颇有几分形似,因为苏轼之故,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丘得以青史留名。

这个月华如水的秋季里,我捧读李一冰先生所著《苏东坡新传》,为乌台诗狱中虎口逃生的苏轼,为被贬黄州狼狈至极的东坡先生,为北归途中染疾而亡的文忠公泫然久之。

为苏轼作传不是件容易事,这个名字太伟大。为苏轼作传又是件容易事,有那么多关于他的文字流传下来。林语堂先生在1936年举家赴美,随身装了一箱有关苏轼的珍本古籍。1977年,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出版。他在开篇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林语堂看到的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的苏东坡,李一冰看到的则是在狱中狼狈至极的苏东坡、出狱后虎口余生的苏东坡,是从苦难、苦闷走向坚强、坚韧的苏东坡。据李一冰之子李雍说,李一冰是从苏轼被贬黄州动笔写起,后来补缀前后,最终成70余万字巨著。

乌台诗狱,贬官黄州,那是苏轼一生坎坷漂泊的开始。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将自己的悲辛穷厄融入字里行间,借东坡诗词浇自己胸中块垒,用一颗心灵回应另一颗心灵,这是李一冰与其他作者的不同之处。李一冰熟记苏东坡两千余首诗词,又参考东坡文集和后人笔记百余种,考证坚实,笔触细腻。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东坡自己的文字,当然是第一手好材料,第二个重要资料来源则是宋人笔记,至于其他传记中广泛流传的苏轼王安石金陵相见,大谈政治,以及东坡买屋焚券的轶事,作者经考证后一概未予采用。

作者首先从苏家崛起说起,探寻苏轼横空出世的时代背景,作者这样解释:赵匡胤陈桥兵变,两宋三百年风云拉开帷幕。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朝廷重文抑武,大范围启用文臣。奈何五代战乱多年,读书人少之又少,以至于宋真宗亲作《劝学篇》遍陈读书的种种好处。科举致仕的风气吹进四川,吹入西蜀,吹进“五世不显”的眉山苏家,这成了三苏尤其是苏轼文坛留名的大背景。

作者秉持“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字无来历”的原则,在保证时间、地点、人物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推演将其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划分为12个章节娓娓道来。余秋雨曾评价此书“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第一章,苏轼还是个“食蓼少年”。

唐朝神龙年间,河北赵郡苏氏落籍眉山,苏轼之父苏洵娶眉山富豪程氏女为妻,发奋读书。苏轼幼年时随母亲读《后汉书》,立志要做范滂一样的人物。苏轼谪居黄州时,日课中有一项任务是抄《汉书》。他对友人说,自己前后总共抄过三遍《汉书》,第一次抄三个字为标题,第二次抄两个字,后来抄一个字。友人随便列举一字,苏轼应声而诵,无一字差缺。

李一冰描述宋朝守岁、四川二月农闲的蚕市,以及三苏父子在来风轩读书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怀旧感。

1056年,苏洵拜谒益州知州张方平、雅州知州雷简夫,不求为官,但求举荐贤达,二人合力将苏洵举荐给欧阳修。1057年,三苏同时进京赶考,欧阳修误将苏轼的作品看作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试卷取为第二。宋仁宗殿试苏轼、苏辙兄弟后,对曹皇后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句话,日后救了苏轼的命。

第五章,苏轼身陷“乌台诗狱”。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文人向来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而以诗余的词来言诗中言不得的志。苏轼最初却以写诗为主。元祐党争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主张变法,苏轼则主张循序渐进。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对变法,苏轼又主张不可因循守旧。一心为民的苏轼同时得罪了两派,于是才华横溢的他刚在仕途上崭露头角就连遭贬秩,始终得不到重用。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在《湖州谢上表》中因“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之语得罪了当朝新贵,遂遭弹劾,在御史台受审入狱,几欲丧命。因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成群,故御史台又称为“乌台”,史称“乌台诗案”。后来,宰相吴充以魏武能容祢衡,王安石以圣朝不宜诛名士进行劝诫,太皇太后也以仁宗皇帝“太平宰相之语”干预,苏轼幸免一死。如惊弓之鸟的他不得不谨小慎微行事,却仍无法泯灭创作的激情。这是苏东坡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日子,也是李一冰先生一开始所着手写作之处。作者仔细甄选苏诗版本,反复推敲东坡诗词背后隐藏的信息,呈现了中年苏轼的窘境。

第六章,苏轼被贬黄州,后来去江淮与京华,再到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在北归的路上,这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者走完了他漂泊大半个中国的风雨人生。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有名无实,日子过得艰苦,以至要将每月的薪水分成30吊,挂在房梁上,每天只用一吊。后来,黄州知州同情苏轼的遭遇,将黄州东门外一处山坡让苏轼耕种。苏轼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因为山坡地处城东,故名东坡,后来竟成了苏轼的号。在此后的日子里,这样窘迫却也快乐的日子成了苏东坡的常态。

把时间拉回到1057年,苏轼中举那年,范仲淹逝世。这个写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学家兼军事家,没有见到苏轼以毕生之力把这句话融入到自己的精神深处。1101年,苏东坡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绝命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清人纪晓岚在修《四库全书》时读到此诗,道:“写出英雄失路之感。”换个角度看,苏东坡政坛末路却何尝不是他在诗词书画等文学领域迈向巅峰的必经之路?

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在俗世看俗尘。跟着李一冰先生的重新解读,再看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感受已经全然不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生波澜曲折,从此只在词中见。人到中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集苏轼词偶得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在故宫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掀起了又一轮东坡热,赏过书画,细读此书,当有不一样的体悟吧。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