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 | 不用钉子却能“百年牢”的京作硬木家具

  • 2020-03-31 17:28:01
  • 文旅北京

话说清末的一天,一群人在北京前门外一个小饭馆吃饭。不知为什么,这些人就打起来了,饭馆里的锅碗瓢盆、凳子椅子全成了打架用的武器。打完架,这些人一哄而散。掌柜的和伙计收拾的时候,发现有几个桌椅板凳完好无损。掌柜的一看,发现都是京作硬木家具,也就是号称能用100年的“百年牢”。

今天,文旅君就为您讲述京作硬木家具“百年牢”的传奇故事。

所谓京作,主要指北京地区生产的以宫廷用器为代表的家具,是硬木家具制作的一个流派,因融入了“苏作”和“广作”的制作技艺,逐渐形成了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风格,体现了浓郁的宫廷文化。2008年6月,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牢”是这样炼成的

京作硬木家具,不用钉子却能“百年牢”,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我们把木材加工成凹凸不同的形式,让凹凸之间互相咬合,不是靠钉子连接,只是靠互相咬合插接,这就是榫卯结合。榫卯结构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平衡才是最结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介绍说。

京作家具的榫卯结构非常讲究,业内人士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水准,也代表着明式、清式家具的主流。有些传世家具虽已遍体鳞伤,家具腿甚至都磨短了,但仍不松不散。

由于京作家具诞生的初衷是满足宫廷皇室的起居所需,因此这些如今被普通人欣赏、把玩的红木瑰宝,曾经都是名副其实的“皇家专供”。直到1862年,清朝国力远不如前,清宫造办处的大批工匠流向民间,在北京南城的金鱼池、东晓市一带创立了几十家硬木桌椅铺。其中一位出自造办处的王姓木匠创立了“龙顺”家具行。1956年公私合营,35个厂家合并改名“龙顺成木器厂”,并经过几次更名成为如今的龙顺成,到种桂友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

说起种桂友与木工的缘分,还要追溯到儿时。种桂友还没上小学时就经常看大人做木工活。初中毕业后,种桂友有机会跟着父亲单位的陈大爷学了一段木工,从此,他的一只脚迈进了木工的行列。

种桂友是龙顺成公私合营后招收的第二批学徒,3年间他换了好几个师父。种桂友还为此一直郁闷,多年后才从老厂长口中得知,原来刚一进厂,领导们就看上了他,换师父是厂长要重点培养他。也得益于当年跟不同老师傅学的手艺,种桂友才担起了传承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重担。

老工艺联手新科技

种桂友做了40多年的硬木家具,但他毫不保守。他认为,除了外形和功能,部分手工艺也应该根据时代特色不断创新。

“我这人从年轻就爱瞎鼓捣,比如我们做家具穿带,原来用手工,用搂锯子搂,用斜凿铲,用扫堂刨子刮,弄好了半小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从日本进口了几台镂铣机,在龙顺成第一个琢磨出来怎么用镂铣机铣带口的就是我。”

在工具的机械化和人的思维能力都更发达的今天,应多思考如何将老工艺作为基础,发展顺应时代的新工艺,种桂友与他的徒弟刘岩松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岩松正在研制的数控加工中心就是准备用科技来传承京作家具的榫卯结构。

“现在年轻人大都不愿学木工,我们怎么把好的结构工艺、制作方法传给子孙?我们正在研究能加工这种榫卯结构的机器人,是一种五轴联动的数控设备。”刘岩松介绍说。

1995年,刘岩松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家具厂从事家具设计。后来,他下海成立了元盛隆博家具公司。为了让自己学以致用,刘岩松把产品定位于京作硬木家具,以设计、制作明式家具为主,尤其专注于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的研究和工业化制作。他还斥资建立了一家榫卯艺术馆。“这个榫卯艺术馆能让大家亲身体会榫卯结构的插接,很有意思。”刘岩松说。

榫卯艺术馆古色古香的展厅里,既有成套的京作硬木家具展示,也有把家具拆分开来单独呈现榫卯结构的特殊展台,还配上了文字说明,将来还准备有一个体验区,让喜欢京作硬木家具的朋友亲身体会榫卯结构的神奇魅力。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