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茶人李启彰在五道营“品香茗,识茶器”

  • 2019-09-16 14:09:39
  • 北京青年报

初秋的周末早晨,天气仍旧有几分炎热,但在五道营胡同一间古色古香的茶室里,却散发着一种“心静自然凉”的气息,野生白茶的香味满室四溢——这里围坐了二十几位喜爱茶文化的“青睐”会员,正在聆听一场“品香茗,识茶器”的分享会。

“青睐”的这次闲情雅集活动邀请了资深茶人、器物艺评论家李启彰作为主讲嘉宾。理科学习背景出身的他,因缘际会踏入了茶道世界,作为一名器物艺评论家,他擅长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去分析茶与陶的内涵与美感。

李启彰带来了自己翻译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所著的《茶与美》一书。在现场他借由柳宗悦的观点体系和审美视角向读者们传递了他自己对于茶器审美的研究心得。

此外,李启彰还将把他珍藏的一些精美茶器和野生白茶带到现场,和大家一起分享隐藏在茶器里的东方审美。品几种好茶,赏几款带有独特之美的茶器,再聊聊茶器中蕴含的人生之数和审美意境,足以让这个周末变得优雅、闲适。

一把茶器是有为还是无为?到底怎么分辨一把茶器的好坏?怎么判断什么时候喝什么茶?这些问题在李启彰的话语下逐渐清晰起来。

“民艺之美”远高于其他工艺美术之美

李启彰的开场议题便是——美有没有层次?首先他明确了一个概念就是,观赏茶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在李启彰的语境下,鉴赏器物之美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实用性、个性和精神性。而在最高阶段精神性中,又可以分生出两个概念:无为和有为。

为了让“青睐”会员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所想表达的意思,李启彰首先介绍了柳宗悦其人,他被称为日本的“民艺之父”,就是因为柳宗悦在大众工艺品艺术审美方面的独特贡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柳宗悦发现日本人对于器物的美的追求,越来越像走向宫廷式、精雕细琢的方向去,他认为美变成了离大众非常遥远的东西。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平民都有机会去亲近审美呢?柳宗悦认为,在生活中,茶器虽然大多是因为实用性而被做出来的,但这种手工的器物是真的非常美。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词,把这种“地摊货”但又具有美感的物品,称为“民艺”,特指“民众性的工艺”。民艺品的作者都是无名的工匠;而这些日常生活器具, 都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欣赏制造出来的。他认为, 以美的价值来判断, 民艺之美远高于其他工艺美术之美。

李启彰讲述道,这个概念颠覆了当时所有希望走精致路线的主流收藏观念。柳宗悦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到日本各地的跳蚤市场搜集了很多民艺品,并于1936年在东京成立了日本民艺馆,专门收藏、摆放类似的工艺品。

“把一般的日常生活杂器带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这就是柳宗悦伟大的地方”,这也就是李启彰所说的实用性、个性和精神性的审美三个阶段的一种体现。喝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这个诉求被满足之后,很多(器物)就没有办法满足人对于审美上的要求了,就自然上升到个性的阶段。“个性就是你自己说了算。你觉得漂亮就漂亮,自己制定审美规则。”

但李启彰认为,一个真正具有审美高度的器物一定要在个性美之后到达精神性阶段。“我认为一件器物,如果它是有精神性的高度的时候,它可以去引领使用者,有一个往上的力量,你在使用一个器物的过程里面,你可以从这件器物里面得到滋养。”

在茶器中看到“无为”与“有为”

“柳宗悦审美的唯一坚持:无为。”李启彰提到了《茶与美》的原作者柳宗悦的重要观点。

为了讲好“无为”与“有为”两个概念,李启彰首先向“青睐”会员们展示了两款来自日本的著名茶碗,分别出自喜左乐卫门井户与15代乐吉左卫门。这两个碗一个体现了有为,一个体现了无为。至于哪个是无为,哪个是有为,则要从这两只碗的来历说起。

“咱们中国的天目碗是日本从唐朝开始派遣遣唐使到中国,从而流入日本的,时期大概是南宋。那个时候派到中国来学习的遣唐使很多都是僧人,僧人到了有很多禅寺的天目山,他们就把那里的天目碗带回到日本去。”

李启彰介绍,最早使用喜左乐卫门井户的人是粗人,因为它原本是一个饭碗,给普通人盛饭用的。制作的人也是目不识丁,却被那个时候的日本茶人尊奉为天下第一茶碗。茶道大师为什么要推崇一件不完美的、质朴的茶具,就是因为它顺应无为的概念,不再以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设计为美的标志。李启彰说,细细欣赏上面的每一个刻痕和纹理,它们自然且真实。

李启彰引用了柳宗悦所认为的“无为”概念:真正的美一定是无为的美,它不是刻意的,不是为了想要制造什么样的形制,才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感。

继而,李启彰引导大家看另一只茶碗,“15代乐吉左卫门”摆脱了古朴、自然的味道,色彩更为浓郁,形制也更为大胆。李启彰告诉大家,这个烧法是日本著名的乐烧。“你可以感觉到它融合西方的雕塑和油画。”

李启彰进而总结道,“所有因为了解了什么是美而注入到茶碗里所做出的任何东西,都叫做有为。因为你学过雕塑,你有雕塑的概念,你学了油画,你有油画的概念,所以你的作品就受到了油画和雕塑的影响。”

这也就引出了李启彰的下一个议题——审美有没有标准?《茶与美》的作者柳宗悦认为美要坚持“无为”,那么美的标准就应该叫做“直观”,“无为”和“直观”是相通的。李启彰解释道,“直观”的意思就是并没有一个定性的标准,因为任何一个定性的标准,就“锁死”了。

李启彰进一步解释:“什么叫做直观呢?我看一个器物,我不要知道它是谁做的,我不要知道它多少钱,它是得了什么样的奖,我只是透过我的心去感受。我透视任何一件手做的作品,都是作者心量的延伸。我在想什么我就能看出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

“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随着自己的水平慢慢提升,你的境界也越来越高了。就好像你是从第二层楼慢慢到了第十层楼,最后到了第三十层楼。你所看到的世界,跟你所看到作品的深度,以及作者所做出来东西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有人是肌肉男,那他做出来的壶形就有可能很‘肌肉’。比如我本身就是一个文人,我喜欢的就是文人的线条。”

用“眼、耳、鼻、舌、身”的方法去品鉴茶器

介绍了美学的理论和概念,“青睐”会员们抛出了一个实际问题——怎样挑选一个好的茶器呢?尽管审美的标准是“直观”的,是因人而异的,但普适的品鉴方法还是有的。李启彰有自己的总结,他用五个字概括——“眼、耳、鼻、舌、身”。

李启彰认为,我们日常使用的器物里头,有很多的美感呈现,其实它们都是黄金比例。“我建议大家不要去看那种精美的图册,你自己可以买一个紫砂壶,拿着这个紫砂壶,到博物馆去比较,去用肉眼看。为什么这个东西是300块钱,而那个却值3万块?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人家的就值3万块,而自己这个就只值300块。当你哪一天开始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东西叫做美,什么叫做丑。就是你要不断地看、不断地用,多去比较,没有捷径。”

“耳”的部分其实就是听,李启彰鼓励大家不管是拿茶叶罐也好,拿壶也好,要去放到耳朵边静静地听它的频率,然后就会发现高频跟低频的不同。“高频的适合泡清香型的茶,低频的适合泡重发酵口味的茶,”他告诉大家。

“鼻”,当然是有闻香这个重要过程。对于闻香杯也有不同形制,敞口式的茶碗香气比较容易散;瓷胎很容易把香挂在内壁里面;有点闭口式的,保留香气的效果特别的好。

说到“舌”的部分,李启彰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分类,也就是按照茶碗的材质分为三种:

第一种,如果是瓷的话,是追求品尝清香型的茶叶的,比如绿茶、黄茶、白茶,三年内的生普洱以及清发酵道中发酵的乌龙茶。瓷的质地比较能够把香给保留住。

第二种,茶碗材质是陶的话,就用来喝追求喉韵的茶。比如中发酵以上的乌龙茶、三年以上的生普洱,熟普洱、岩茶、红茶以及黑茶。

第三种茶碗材质是岩矿的,就比较适合泡重发酵的茶,追求的是醇厚的口感。比如重发酵茶(熟普洱),武夷岩茶等。

李启彰在这里特别提到了紫砂壶材质,认为这样的分类可以和紫砂也有所对应。“紫砂有细砂的,也有粗砂的。壶的材质越细致,就越适合泡清香型的。材质越粗,就越适合泡重发酵口味的茶,中间当然有很多的过渡,大家都可以自己拿自己的东西来多做实验。”

“身”这个方面就更有深意了。李启彰现场带来的几个茶碗便符合这个特点,它们看起来杯身是重的,但拿起来其实很轻,李启彰认为,这就像苏东坡的一首诗所写:“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举重若轻”的人生境界。

互动

接连品了几杯李启彰带来的茶,喝得众人身暖心静,通透不少。听完了李启彰的分享,“青睐”会员们也纷纷抛出了自己日常喝茶、品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对茶有研究的朋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茶文化的问题。

问:您每天决定喝什么茶是根据四季,还是每天的时辰呢?还是根据您的心情和个人喜好呢?

答:我有个总结叫做四时不调,调以四时。四季不一样,我过年前跟一个朋友喝茶,他说“我去年今天在医院”,我一听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心脏有问题。他很惊讶,问我你怎么知道。因为在冬天的时候,很多心脏病病人容易猝死,因为他的阳气不够。所以每个人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比如说现在人们比较容易发生的胃寒等肠胃的问题以及手脚冰冷的问题,应该在了解这个之后再去确定什么时候喝什么茶来做对应。

举个例子,如果有偏头痛的人,在五行里面是适合入到胆经跟膀胱经的茶。比如老班章就是走膀胱经的,但是老班章假的太多了,其实也可以喝一下替代茶,只是说这个部分需要开发自己的体感,然后去找寻合适的茶来做对应。有些人本身就比较寒,适合喝红茶,但是你也是需要喝到一款真正干净的红茶。

问:您觉得茶叶的质量重要还是水质更重要?水的不同对茶泡出来的口感影响大吗?

答:喝到含有农药的茶会有什么体感?你的喉咙会感觉锁住,你的胸口会闷胀,甚至是呼吸会不顺畅,胃会紧缩,头会痛,你的手会无力。我强调一个概念,主要就是喝一口干净的茶,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身体越调越干净?喝到真正干净的茶才能够做到。我为什么提倡大家多喝野生茶,真正的野生茶跟栽培型的茶就是有区别的。

所以很多人问晚上能不能喝茶?如果你的茶是干净的,就能喝。跟茶的种类没有太大关系,干净度是最重要的。至于水质问题,我认为家里面装个过滤器,基本上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重点还是在找茶。

问:普通人怎么去挑选一款干净的好茶?

答:我觉得第一个是真的要有心。你有心往这个方面走,对于干净的茶的追寻的心,你要一直有,你就会找到真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都是一些方法而已。比如一开始我们可以从去找有机茶开始,可能许多来源渠道你信不过,但你可以去结交喜欢有机茶的朋友,或者你就去找你的朋友里面哪一位对有机茶比较有心得的,先跟他接近。

茶为什么到现在很重要?因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链接大家的一个界面。很多人因茶而结识,而且你会在茶上结识很多的好朋友,跟酒桌上是不一样的。我认为酒喝多了,欲望是上来的,只有茶喝多了,它是入心的。

问:现在很多人用银质的茶壶去喝茶,说是可以提高茶的口感,这个说法有依据吗?

答:银离子可以细化我们的水分子,它会让口感比较好,但是在银器的选择上面,如果想要银离子发挥效益,就一定要用手打的银壶。现在很多是机器做出来的银壶,最后面上镀一层膜,它就把好的银离子都阻隔了,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问:您可以说说宋代吉州窑的木叶盏吗?

答:木叶盏最后烧出来的特点就是——叶子原本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没有刻意地要打造一个什么状态。好的木叶盏的叶子,它的蜷缩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枯萎的状态,还有颜色,然后去沉浸在碗里面。连烧制的人他的禅境都要非常非常高,要高僧才烧得出来的,要不然就是烧陶的陶工本身就拥有等同于禅僧的修为跟功力。现在上百度搜木叶盏出来的很多金灿灿的叶子,其实都违背了木叶盏的原意。

木叶盏的设计一定是用来盛透明的茶汤的,它不会是乳浊状的。有一句文人写的诗是这么说的“一叶飘风天似水”,意思就是当你把茶倒进去的时候,就好像是这个叶子是飘在空中似的。

其实真正有禅意的木叶盏呢,它必须是你捧起来的时候呈一个动态,并且你要心如止水。但是你近观的时候,你内心要澎湃不已,你才能够真正达到一个是属于禅意中的茶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即静,静即动”。

在禅意里,动静是没有办法分离的。(本版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供图/“青睐”会员)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