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重回祖国怀抱

  • 2018-12-12 10:22:24
  •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冕)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yíng)”流失海外百余年后,重回祖国怀抱,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这件青铜器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专家介绍,“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射线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系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今年3月,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认为,“虎鎣”的回归,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获得了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新闻链接

海外流失文物归家“路在何方”?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是目前关于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的两大国际公约。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缺乏强有力的履约监督机制,后者则缔约成员国数量有限,结构失衡,大部分主要文物进口国尚未签署该公约。

而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卖公司利用中国买家的民族情结来进行商业炒作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流失文物”成了一个极有市场号召力的标签,致使价格节节攀升,也对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伤害”。

与这些文物相比,青铜“虎鎣”无疑是个“幸运儿”。在它归来的身影背后,是一个国家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加深,民间力量开始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中发挥作用。福建省大田县阳春村村民近年来还拿起法律武器,向荷兰收藏家跨国追索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