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湿地:完好原生态让候鸟“定居”

  • 2018-11-16 07:46:31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白波 通讯员 刘晓天

“去年吧,有只小白鹭翅膀折了,我把它救回来。养了一段时间就不走了,我上哪儿去,它就跟到哪儿去。”

24岁的闫刚伟在南大港湿地的一座鸟类救助站做管理员一年了。救助站聚集了几百只赤麻鸭、绿头鸭、蓑羽鹤、斑头雁等鸟类,很多都已经“定居”于此,不再迁徙。“在这儿有吃有喝,它走干嘛?”闫刚伟说,和鸟相处最重要的是“交流”,很有技术含量。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使沧州渤海新区的南大港湿地成为了候鸟的天堂。就在几天前,上万只候鸟落脚南大港,湿地讲解员吴桂英说,这种热闹的景象,最近几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跟鸟只要亲近了,啥都好说”

渤海之滨的南大港湿地是华北平原东部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之一,距天津滨海新区仅10公里。湿地面积7500公顷,经河北省林业厅、河北师范大学专家确认,湿地内有鸟类268种。除了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近两年这里还先后发现了濒危的珍稀鸟类青头潜鸭和震旦鸦雀。

“南大港湿地始终没有进行过开发。”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曹厚山说,“2013年开始,我们对湿地核心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在缓冲区建立了7个保护站,由专人24小时值守,杜绝捕鱼、狩猎行为。在湿地的实验区,我们建立了鸟类救助站。”

湿地景点放鹤广场旁有一座小岛,闫刚伟和3个同事负责的救助站就在岛上。闫刚伟介绍,救助站最初专门救助受伤的鸟类,后来渐渐吸引了很多其它的鸟类过来,形成了现在的“鸟岛”。

“鸟岛”上,有的鸟养在笼子里,有的在岸边、水里自由嬉戏。笼子里的蓑羽鹤、斑头雁会定时进行放飞。一个月挣3500块钱,闫刚伟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活儿好干,只要跟它们亲近了,干啥都好说。见了你不躲,光啄你裤腿。”不过,也有例外,“要是‘交流’不好,它见了你就跑。”

孕育“大洼文学”

采访当天,一场以“真墨香·湿地情”为主题的书画交流活动正在举行,曹厚山忙着照应,难得抽出时间跟记者聊了聊。

都叫“南大港”,或许正是因为在南大港产业园区这一行政单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大港湿地与其他很多湿地不同,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的挖掘。这使南大港湿地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以南大港湿地为核心的渤海西岸沿海湿地,也被称为大洼。独特的自然地域特征和粗犷豪放的民风,在如今仅有5万人口的南大港产业园区孕育了“大洼文学”这一特有的文学群体现象。2012年,《大洼文学》季刊在南大港产业园区创刊,刊名由王蒙题写,至今已出版二十五期。《大洼文学》问世后,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也在次年成立,紧接着,南大港文联、摄影协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等一系列文艺团体应运而生。湿地,自始至终都是它们创作中不变的主题。

项目开发不影响生态保护

南大港湿地正积极申报4A级景区,吴桂英介绍,今年“十一”期间,南大港湿地每天的游客接待量也有七八千人。旅游业是南大港产业园区眼前的重要发展方向,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南大港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国林提出了目标,2020年年底前,旅游业光是增加值就要占到园区GDP的30%以上。

依托南大港湿地,南大港产业园区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计划建设文化旅游城、健康生态城、非遗小镇、湿地科普文创园等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项目开发如何做到与湿地保护并行不悖?曹厚山说,所有项目的建设都在湿地实验区以外的范围进行,湿地内只在实验区做游艇码头、客服中心、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严格保护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