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四十年的巨变

  • 2018-11-14 07:28:23
  • 北京晨报

宋人辛弃疾元夕之夜,为“宝马雕车香满路”大唱赞歌,那不过是豪华的马车走在土路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人的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稼轩无恙,“当惊世界殊”了。

出行是生活的细节,也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尺,更是关系生民安身立命的大事。在未来,北京交通还将继续沿着健康、环保、便捷的方向进行下去。《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涵盖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步行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等十大系统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市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25万公里,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自行车出行比例提高到不低于10.6%,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

买自行车,花了半年工资

立冬那天的清晨,天气已经很冷,59岁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出门比往常晚一点儿,“快退休了,也就不想起早贪黑了”。入冬以后,李师傅基本上每天跑半天左右,挣够成本,其余的多少随缘,“有网约车、地铁,去哪儿都方便,打车的人也少了”。

开了二十年出租车,明年,李师傅就退休了,退休以后,他不打算再开车了,“家里有两辆车,还有一个已经排上号的新能源车名额,明年二月份就能拿到车,爱人、儿子、儿媳妇一人一辆,上班方便,我就用不着了,不出远门的话就走路、骑自行车,远一点坐地铁,方便”。前两天,李师傅去了趟顺义,坐地铁来回两个多小时,“多快啊,早晨睡醒再出门,回来还能赶上午饭,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他说。

这是当下北京市民的幸福出行体验,与李师傅同龄的老陈回忆起过去,可是满满的故事。

下午三点多,天气最暖和的时候,老陈蹬上自行车,出了小区的大门,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就到了旁边呼家楼社区。社区没有围墙,路边上防护网围起来一片小小的广场,只有两台乒乓球桌,几张长椅,已经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这里下棋、打球,都是多年的老朋友。

把自行车靠在道边的树上,也不用锁,除了老陈,没人对它感兴趣,和街边上时尚的共享单车相比,这辆老爷车实在是太老了,但老陈舍不得扔,“这是我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最后一辆。当初,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豪车,二八永久。”他说。

三十多年前,老陈还是一个刚刚回城的年轻人,“进了工厂,一个月只有30来块钱,这辆自行车160多块钱,攒了小半年,钱够了,可要凭票购买,于是又到处求人。买回来那天,骑着它在路上转了整整半天。”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辆自行车已经很旧了,但仍旧能骑,“主要是质量好,中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骑,也没保养,退休以后才翻出来,要不然还能更好一点儿。”老陈有点儿遗憾。

在网上,像老陈的自行车这种“古董”,品相好的能卖到上千元,但老陈从没想过要卖掉,“卖它干什么?”他说。

年轻的时候,老陈常年上夜班,那时候东边还很荒凉,也没有夜班车,“每天上下班几十里路,我骑得快,来回也得两个小时。”

上下班时街上排成长龙的自行车,曾是北京一景,也是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的一角。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北京的自行车总量,平均每年增长50多万辆,自行车占居民出行比重的六成以上。

“没几年,骑自行车的人就少了。”数据显示,1993年是中国自行车保有量的高峰,从此以后,自行车出行比重日渐下降,更多出行方式代替了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日千里,城市道路爆发

影响人们出行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基础的,是道路。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城市道路建设,开始把重点放在提高市区干道通行能力,尽力开拓一些城市干道,打通一些卡口、断头路,以及在规划的快速路上有计划地建设立交桥。

到1986年,按照“人车分流,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路口交通渠化、路段设港湾停车站,建设主路不设信号灯管制的城市快速路”的要求,落实市政府“建设二、三环快速路”等战略部署。

如今,北京的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里程已经增至1365公里。但很少有人注意,二环路真正建成,还是1992年的事情,也就是那时候,才有了今天这个贯通且没有红绿灯的二环路。

此后,城市道路的建设进入了高速爆发的阶段。1999年,三环路全线通车,2001年,四环路全线通车,2003年,五环路全线通车,2009年,奥运会之后,六环路全线通车。

在环线不断外扩的同时,市内交通网络也在快速完善。数据显示,2003年后,北京城市道路面积以每年近300万平方米的速度拓展,2005年,城市道路里程达到4073公里。截至2017年底,城市道路里程达到6359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10347万平方米。

与城市道路同样增长的还有公交网络。数据显示,1976年,全市仅有96条公交线网,1954辆公交车。到2017年底,公交线路达到1332条,车辆2.85万辆,增长了10多倍。

城市道路快速增长,老陈感触颇深,“刚回北京的时候,上班很麻烦,拼命攒钱买自行车,不是虚荣,是真的需要,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凌晨下班,一路狂骑回家,那么冷的天,骑一身汗。后来路也好了,公交车也多了,自行车也就不重要了。到现在出门,随便去哪儿,都有公交车、地铁,自行车反而成了健身工具了,每天骑出来转一圈,打打球,下下棋,再骑回去”。

坐上地铁,却舍不得下来

“你坐过两毛钱的地铁吗?”采访中,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忽然问。前几天,他刚拉了一个赶高铁的年轻人,当时正值高峰期,上车后,李师傅就劝对方,要赶火车,坐地铁最合适,不堵车、不迟到,绝对不会耽误事儿,但对方觉得高峰期拖着箱子坐地铁不方便,坚持让李师傅送他到北京南站。从东三环到南站,一路堵下来,年轻人终于忍不住,让李师傅把他放到最近的地铁口。“也不知道赶没赶上火车,可是劝他又不听”。

虽然开了20年出租车,但李师傅显然更信任地铁。他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坐地铁的情景,那是30年多前的事儿,“进去以后有电梯上下,那时候电梯还很少,很多人根本没坐过,尤其是小孩儿,好些家在地铁附近的,放学专门去坐电梯玩儿。大人们反复坐电梯的少,但来回坐地铁的不少,两毛钱买一张票,从这头坐到那头,下车又坐回来,舍不得出来。尤其是地铁站,富丽堂皇,那时候感觉,这就是现代化呀。”

北京是中国最早建地铁的城市,1号线于1965年开工,最早的用途是人防工程,1971年试运营,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全长23公里左右。

此后,轨道交通的建设进入快车道,1984年,地铁二期工程建成,1987年底,1号线和2号线相交的复兴门站,底层建成350米折返线工程,1号线和2号线独立运行。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8条,总里程200公里。去年年底的数据则显示,北京轨道交通路网规模达22条,总长608公里,370座车站,将整个北京连为一体。其中最长的站是机场线三元桥到机场航站楼,全长20公里,用时40分钟。最远的线路则是从房山线的苏庄站到15号线的俸伯站,记者在“地铁通”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全长约90公里,共49站,用时两个半小时,票价为9元。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地铁早已经司空见惯,但它仍旧是城市中最有效的交通方式。四通八达的地铁,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数据显示,北京居民日常出行中,轨道交通占比为22%,全年客运量达到37.78亿人次。

北京晨报

朝阳区广电新闻中心

联合出品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