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下妙云寺

  • 2018-09-20 14:43:59
  • 北京日报

正在建设中的“妙云城市森林公园”,位于京西玉泉山西侧,因紧邻古刹妙云寺得名。

妙云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南朝北,俗称“倒座”,为一进三楹院落。有山门、前殿、配殿及后殿,前殿为歇山式建筑,小巧精制,后殿面阔三间,两边各出厢房三间。院中松柏参天,遮阴蔽日,门前两株古槐,整座寺院古朴而幽静。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妙云寺建成之时,恰逢乾隆帝临驾香山途经此地,但见红日高照,祥云紧随,金辉四映。他即景叹曰:“妙哉,云也!”寺里僧人闻听后,认为是“天逢御赐”,故将该寺称为“妙云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臣刘墉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当时圆明园内的文渊阁刚刚建成,《四库全书》总纂之处便设在这里,而刘墉却居住在东城驴市胡同(宣统年间改称礼士胡同),因往返圆明园颇为费事,便在玉泉山附近买下了一处居所,即位于普安店村的妙云寺。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历任顺天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官职。当时的妙云寺里供奉多尊佛像,有两位僧人居住。刘墉虽对佛教研究不深,但他礼佛、敬佛,所以令僧人每日上香,而他居住在西厢房,两间为客厅及书房,一间为卧室。他每天乘轿子往返于此地与圆明园之间,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年中他出入妙云寺一切从简,从不张扬。他曾手书一副对联,悬于妙云寺的客厅中:“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由此看出他在妙云寺的日子过得如隐居般安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被授湖南巡抚。次年初返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月任职南书房,此后一直在京为官。尽管住在城里,但妙云寺的居室仍为他用。因为他喜欢京西的景色,特别是玉泉山与香山之间,庙宇众多,且有大面积的稻田,一派江南风光,所以他时常到此小住,或静心研读古籍,或与僧人谈禅,或到乡间赏景,颇为惬意。他断断续续地在妙云寺居住了近20年,直到70多岁,年老体弱,乘轿子颠簸40里到妙云寺实在难以承受,且嘉庆皇帝再三劝说,故将妙云寺上缴朝廷,此后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到过该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妙云寺被嘉庆帝赐给了山东巡抚贵泰作为家庙。随后该寺里外修葺一新,每次贵泰从山东回京,便在此暂住几日。贵泰死后,家庙仍为其后人所有。

光绪三十年(1904年),贵泰后人将家庙卖给了驻藏大臣张荫棠,但张家不信佛,便将寺内供奉的泥胎佛像拉倒,改建为别墅,取名“石居”,并将山门上“妙云寺”的石额拆下来,换上了刻有“石居”二字的石额。

张荫棠,字朝弼,号少卿,广东双水(今江门市双水镇)豪山乡人。光绪年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曾为清廷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民国时期首位驻美国公使。1914年5月,袁世凯任命张荫棠为参政院参政,张不愿出任,于6月22日辞职,赋闲在家,隐居石居。

在石居隐居期间,张荫棠广交朋友,多次邀请好友到石居小聚,其中有当时声名显赫的社会名流于右任、熊希龄、胡适、高梦旦、冼玉清等。

胡适先生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一月十三日的日记中简单记录了在妙云寺(石居)与张荫棠等好友小聚的情形:“与梦麟、任光、余文灿、张希伯(荫棠)先生,同游西山。希伯先生年六十五(实为五十八岁),精神尚好。他有别墅在玉泉山之西,名石居,旧为和珅之弟(实为贵泰)家庙,很精致。我们在石居吃饭,饭后游西山,回来又到石居吃晚饭。饭后回城……今夜是旧历初八(腊八),在石居见月,月色极好。”胡先生兴之所至,并作诗《石居》一首:“松针筛月上眉头,心上凄清感旧游。一样半规初八月,照人狂态照人愁。”

由此也可知,四位当时的北大精英齐聚石居,拜访荫棠老先生。这四位北大精英中有三位,后来都做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余文灿1926年代理北大校长;蒋梦麟1930年任北大校长;胡适1946年任北大校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张荫棠病逝,此后石居先后被多家单位暂用,后又长期闲置。因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已经很破旧了,院内杂草丛生,山门及院墙也被附近村民私搭乱设的建筑所包围,但寺院的整体结构未被破坏。2001年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被海淀区政府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修葺。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