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目前最具人气花鸟鱼虫市场正腾退 老摊主讲述天娇市场“血脉”

  • 2017-02-14 14:59:55
  • 北京晚报

苦笑,叹息,告别,互相留个电话,最近,这样的场面在十里河天娇市场里的顾客、商户之间不断上演着。

从改革开放之初自发形成的龙潭湖市场,至“亚洲最大鸟市”的玉蜓桥市场,到华威桥畔“华声天桥”,再到今天的天娇,40多年的历史在玩家、商户手中“传承”下来。尤其是阜成门桥北侧官园市场搬迁后,这里已是公认的、城区最具人气的花鸟鱼虫市场。

然而春节前,天娇市场外贴出了“腾退”的通告。

天娇市场近期正实施腾退

周六上午的天娇市场最热闹。市场一进门处的通道里,一只只高压锅冒起热气,热气穿过铁管架子,为一袋袋热带鱼保暖。雾气蒸腾的市场里站满了赶早来逛市场的玩家,透明的塑料袋里一双双玲珑剔透的鱼眼,与袋子外面一双双目不转睛的人眼比着专注。

时至中午,热带鱼批发的商户们收摊,葫芦、核桃等文玩小店里和摊位又热闹起来。市场东侧的葫芦摊位首尾相接,一把把晒得发红的老葫芦被摆放在锦盒里,彰显着他们不凡的身价;一对对核桃则被装进精致的密封袋,享受着保持湿润的礼遇。

沿着过道蜿蜒数百米,蝈蝈、蛐蛐、油葫芦、扎嘴、金钟、黄蛉、竹蛉叫声此起彼伏。“周末逛逛十里河,一会儿再去潘家园走走。咱爷们儿家住左安门,守着这两个好玩的地方,这是个福气。”逛市场的先生说着,与面前镶葫芦口的刘大姐互相加了个微信,“甭管去哪,您告诉大家一声。在您这儿镶了几十个葫芦口,您的手艺我放心。”走在市场里时常能听到商户、摊主们与顾客聊天,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在十里河村委会对面的宣传栏,北京晚报记者看到了这张通告,“开展十里河天娇文化城的功能疏解工作……对相关单位或个人实施腾退。”同时腾退的还有十里河板材城。实施期限则是2017年1月至3月。

北京晚报记者今天采访了十里河村委会,工作人员告知,此为根据上级安排做出的腾退计划,目前尚无未来走向的规划。近日村委会已多次派出广播车,在市场门口进行宣传。

老摊主40年市场“玩乐摆摊史”

“秋趣”葫芦文玩小店门口,刘新生大叔摆着自己的鸣虫摊。他不仅是这里最老的商户,也是从改革开放初年龙潭湖市场时代,跟随着市场一路走来,并落脚天娇市场的老摊主。他回忆了自己近40年的“玩乐摆摊史”。

刘新生是1954年生人,从小就爱玩。改革开放后,今龙潭路铁道桥西侧开始出现了少量花鸟鱼虫摊位,经过几年发展形成规模。

上个世纪80年代,刘新生改行跑业务,到处进货开会,时常坐火车。趁着这样的机会,他在山东下车,到宁津附近开始倒腾蛐蛐。至秋虫下来的季节,刘新生曾经一个月跑了三趟山东收蛐蛐,带回龙潭湖市场摆摊。忙活下来一算,这一个多月挣了上百块钱。妻子嫌他不顾家,“我就给她买了一台洗衣机。”

他回忆,当时收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龙潭湖市场上不乏奇人奇物。“涿州马”马老爷子摆摊卖鸟笼子,笼子边缘可以踩上去一个人,下来之后再看,笼子丝毫不走形;清代初年手艺人赵子玉的蛐蛐罐,当时不过几十块钱;“我花100块钱买过4把老葫芦。”这些物件现在市场价格,都得成千上万了。

1997年龙潭湖一带整治、花鸟鱼虫市场搬迁到不远处的玉蜓桥畔的时候,牡丹鹦鹉又着实火了一把。刘新生和老玩家们回忆,漂亮的鹦鹉从摊位上的稀罕物、每只几千元上万元,至成为随处可见的大路货,一夜之间其身价下跌不止10倍,最终跌至每只鸟1块钱。“好东西多,好手艺人守规矩。”龙潭湖市场的段子,至今都为很多人津津乐道。

2001年,因玉蜓桥市场邻近铁路,“进京第一形象工程”将玉蜓桥市场拆除,原地拆迁改建为小花园。商户们有的奔了华威桥西路南的华声天桥市场,有的奔了久敬庄一带的市场,还有的到安乐林路北的一家市场落脚。

华声天桥市场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但直到2002年,市场才真的有了起色。紧接着,这块地方盖高楼的消息就传来,2006年,市场搬迁到了十里河桥畔。2008年前后,市场改名为“天娇”。

刘新生也跟随着老龙潭湖市场的脚步,经历了玉蜓桥、华声天桥的时代。此时他已内退,名正言顺地继续经营着自己的鸣虫摊位。“在龙潭湖摆摊的年代,生怕单位会知道。”

他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社会上兴起了收藏热,北边潘家园旧货市场也热闹起来了。那些有年份的好东西,越来越难见到了。”

现在刘新生摆摊的地方是“秋趣”店铺门前。这么多年他一直傍着“秋趣”这家小店,因为店主张大叔是他从龙潭时代便结识的同行好友、老哥哥。抽着烟的刘大叔抬眼皱眉,回想起30年前,“我摆摊卖蛐蛐,老哥在一旁卖鸟具,大嫂子手里拿着钩针钩葫芦的毛线套。”生意做着做着,两家都开始倒腾些葫芦虫具,更是互相依偎。

当年用钩针钩葫芦套的大嫂子姓王,被顾客们称作王姐,她也是十里河的著名人物——王姐给鸣虫葫芦砸底的手艺相当地道,活干的也仔细。

刘新生算了算,至今,和他一样从龙潭湖一直坚持过来的老商户大概还有十多户。春节之前腾退的消息,让刘大叔整个春节过得不安生,不得不琢磨着再找个地方。“我还跟老哥哥傍着干。”

除了北京话就是天津话

在天娇市场里逛逛,最常听到的除了北京话,便是天津话。无论是葫芦摊主还是热带鱼摊主,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天津。

天津人刘凤英生于1965年,被很多葫芦爱好者称为“大姐”。她在过道里摆着一个葫芦镶口小摊,用她的话说,这个小摊是真正的“产销一条龙”,因为“姐夫”长期在家里负责进木料、车葫芦口等幕后工作,她则动手将口盖安放至打磨过的葫芦上。

刘凤英原工作在飞鸽自行车厂,是大链盒的烤漆工。2000年从工厂下岗。2002年,夫妻来北京摆摊,“北京比天津好干。天津收入相对低,不像这里,爱玩的人多,同样的东西市场价格比天津高。”

那年冬天,两口子在附近租了一处地下室。“当工人旱涝保收,忙不忙都不愁。”可自己做生意,“忙了愁太累,闲了愁不挣钱。过年这几天算是能睡个安稳觉,要不然脑子一直都得转悠,自己干的活得自己走脑子。”

夏天玩葫芦人少,两口子在家做口盖为冬天准备材料,“一整天就干这个了,没有个休息日。高兴了吃完晚饭还干呢。”丈夫说。冬天,刘凤英穿着棉袄坐在摊位上从早到晚,手脸通红地忙活。

当年二三十块钱的葫芦口,十多年过去,已经涨到了百十来块钱;两口子在北京折腾一冬天的收入,也从两三万块上涨到十万块上下。说到这一冬天要安多少个葫芦口盖,刘凤英想了想,“没数过,得有1000个吧。”

带着孩子的一家三口从摊位旁边经过,刘凤英笑呵呵地打招呼,“闺女那么大啦。”回过头来,“从还没结婚,小伙子就在这儿玩,现在都带着孩子来逛了。”

“就说你吧,”大姐对摊位前站着的另一个小伙子说,“没媳妇时候你多苗条,就是现在的三分之一啊——竖着说三分之一的身材。”小伙子笑着,“嗯,原来是二条,现在是五条了。”

刘凤英颇具代表性的笑声,盖过了附近摊位上的蝈蝈叫声。

15个春秋过去,每年冬天,刘凤英仍然在市场附近租房,从秋末坚守至初春才回天津,两口子都很喜欢北京的文玩市场环境。“想起当初刚来北京那会儿,都是眼泪。好不容易有了人气儿,好了几年,现在又要拆啦,弄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这些日子大姐也在附近找地方。

“刘大姐,您不错,看来后半辈子都要献身给北京的文玩事业。”旁边的小伙子说。

“献身……说的我多伟大啊。”大姐又乐了,“其实想想……也确实挺伟大的。”

花鸟鱼虫市场渐行渐远

近年来,北京的多家花鸟鱼虫文玩市场都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越搬越远。2009年,与十里河同具备高人气的官园市场搬迁至紫竹桥畔、北洼路旁;2012年春,亦于改革开放初年自发形成的三路居市场搬迁;2015年底,二环路以内最后一家成规模的花鸟鱼虫市场即陶然江亭市场停业。

这些市场停业后,原地均再度形成了规模不大的、自发的市场。

北京晚报记者发现,天娇市场中相当一部分摊主仍然打算在十里河至潘家园一带的其他市场中寻找落脚点。

本报记者 张硕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